我们常常听到一个健康理念,那就是“每天万步走,健康到老”。
这句话曾经几乎成了健康界的铁律,大家纷纷以每天走一万步为目标,跑步机上、健身房里、手机计步器里,满是“步数”的数字。
但等到60岁以后,突然发现,原来,这个“万步论”其实并不适合所有人。
对的,你没听错!现在有专家说,每天走2000步,才是最合适的。乍一听,这个“2000步”是不是觉得太少了?不会是骗人吧!原来,这背后有着不少值得深挖的健康知识。
首先,我们得明白,随着年龄的递增,身体机能会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60岁以后,肌肉力量、骨密度、关节灵活性都会出现下降。
你看,年轻人健步如飞,膝盖有劲儿,体力好;但是年纪一大,走上一会儿就开始腰酸背痛,膝盖嗡嗡叫。万步目标对他们来说,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60岁的人像年轻人一样每天走1万步,想象一下他的膝盖得遭多大的罪。
膝盖里有软骨,那些软骨就像是关节的缓冲垫,帮助减少撞击力。可是年龄大了,软骨逐渐磨损,运动量一大,膝盖就会感觉到“哎哟,别这样啊,我受不了了!”
实际上,研究表明,过量的运动,尤其是高强度的长时间步行,反而会加速关节的老化,增加骨折的风险。
像我们常常说的“过劳死”,这在运动上也能找到类似的情况,尤其对老年人而言,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运动,远比缺乏运动更危险。
再看看“2000步”的设定。说到这个,大家可能会觉得很荒唐。2000步,感觉连在商场里随便溜达一圈都能走完吧?这咋能带来健康呢?
但事实是,这2000步,真的是根据科学数据来确定的。美国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走2000步,既不会造成过度劳累,也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减少慢性病的风险。
并且,2000步的运动量对膝盖的压力相对较小,能够保持骨密度,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
除此之外,每天2000步的运动量,能让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根据一项针对老人健康的长时间研究,适量的步行能有效降低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发生概率。
2000步虽然少,但就是这种适量的运动,能帮助老年人维持活力和健康。
那为什么只有2000步就能有这么多好处?因为这2000步,跟跑马拉松的那种强度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可持续”的轻运动。
对老年人来说,运动的目标并不是尽可能让自己累得满头大汗,而是保持一种适中的状态,避免对心脏和关节造成负担。
就像做饭时调味一样,盐放多了太咸,放少了没味儿;走路也是如此,过多过少都不好,2000步恰好是“刚刚好”的那个分寸。
而且,2000步的运动量并不是一口气走完的。你可以分散到一天中几次来走,这样还能增加灵活度。
比如,早上起床后,去散步;午饭后,溜达一会儿;晚上再轻松走走。分散的运动量不但能有效避免突发心脏负荷,还能改善睡眠质量,让你晚上入睡时,躺在床上,心情愉悦,身体轻松。
光走2000步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让这2000步真地达到健康效果,关键在于走的方式。比如,走路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
很多人走路时低头弯腰,仿佛在走台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把腰椎给压得像个“蹲姿”的足球运动员一样。正因为如此,长期这样走,不仅腰背会痛,膝盖、肩膀都会跟着吃亏。
正确的走路姿势是,保持背部挺直,抬头看前方,收紧腹部。步伐要自然,适中。
可以尝试提高步伐的频率,而不是单纯的增加步数。走得“快”一点,但“轻”一点,这样才是对自己身体最有益的。
此外,记得穿一双合适的鞋子!那种硬邦邦的皮鞋或者拖鞋可千万别穿上去走2000步。舒适的运动鞋,能有效减轻膝盖的压力,避免由于鞋底不合适导致的骨关节不适。
如果你还不信“2000步”的神奇效果,看看这项研究。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老年人每天坚持走2000步,可以显著降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每多走1000步,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就会减少13%。这相当于每周多走一两次“轻松”的步行,脑袋就能保持更加清晰的状态。试想,谁不希望在60岁以后,脑袋还清楚得像年轻人一样?
好了,咱们再来说说“万步”这件事的由来。其实,万步并不是一开始就为“健康”设计的。最早它是由日本的步行器发明者提出的。
1960年代,日本有位博士发明了计步器(类似今天的智能手表),他希望通过让大家多走路,来提高健康水平。于是就提出了“每天1万步”的理念。
但是当时并没有详细的科学数据作为支撑,只是以实验数据和一些传统的“健身常识”为基础提出的。随着时间推移,“万步走”成为了全民的健康信条。
可你知道吗?“万步”这个目标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年龄稍大的人,运动强度过大反而不利于健康。
归根结底,60岁以后,适量的运动比追求步数更重要。每天走2000步,保持轻松自然,既能保持心脏健康,又能保护膝盖和关节,最重要的是,它能够让你在年老时活得更有活力!
如果你觉得2000步仍然不足以满足你的运动需求,那该如何科学判断自己适合的运动量呢?答案就在于对自己身体的观察。
我们可以通过感受来判断——运动后不感到过度疲劳,能够恢复迅速,睡得好,第二天身体感觉舒适,就说明运动量基本合适。
如果运动后总觉得累得不行,甚至有点气喘吁吁,说明运动量已经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范围。
你也可以通过脉搏和呼吸的节奏来判断。当运动量合适时,脉搏会加快,但不会让你喘不过气,呼吸平稳。如果感觉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太快,可能就需要适量减少运动量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闫妍.这样走路才算健身[J].湖南农业,2022,(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