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事等过完年再说吧。”
说起这句话时,我是眉飞色舞、意气风发的。那时的我,虽然会为年后的工作量烦恼,但更多的还是对春节假期的憧憬。
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句无心之言,会为如今的忙碌埋下伏笔。
每年的新春第一会都释放出“开局即冲刺,起步即决战”的鲜明讯号,虽然早已习惯这样的工作节奏,但纵向对比一番,总觉得今年要比往年忙碌些。
上班第一天,小组长在群里发了通知:大家赶快写,暂定这周五碰材料。当时是周三,满打满算还有两天半时间,而我却只完成了一个单位的材料。
之前也估算过写作速度,在半天时间里,我能根据谈话记录和述职报告,大概整理出十个人的评价部分。但考核材料除了要对干部“画像”,还有票数统计、加减分等内容。
看来加班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
我无奈地叹口气:“上班第一天就要加班,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难道预示着未来一年都是这个工作节奏吗?”
电脑的散热风扇发出“呜呜”的声音,仿佛在回应我。
还吃,收你们来啦——
遥想两年前,我第一次参加年度考核时,并不觉得干部“画像”有多难,在当时的我看来,只要将谈话记录中的大白话“翻译”成书面语,再合并同类项,最后对照述职报告增加部分工作成效,就大功告成了。然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经验的积累,才发现干部“画像”贵在精准、难在精准。
不管是谈话记录,还是述职报告,都只是参考素材,绝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结合平时情况稍加取舍。
比如,有人说a具备领导艺术,但实际上a刚担任领导职务不久,即便确实展现出了一定领导艺术,也不适宜写在现阶段的材料中;再比如,有人说b抓班子带队伍能力很强,但实际上b只是分管领导,而“抓班子”这种描述通常用在主要负责人身上。
类似的推敲点还有很多,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明白、领悟清楚,而是需要在一次次的实战中不断积累、不断感悟的。
我们从谈话记录中找寻干部特点,从述职报告中提炼工作成效。“提炼”不是“摘取”,不是随便复制几行字“缝”进报告中,而要根据个人分工,选择最具代表性、最有成效的工作内容,经过“概括、精简”等工序,作为干部特点的印证部分。
碧波荡漾
年度考核并非工作的全部,我们忙于材料撰写、分数计算的同时,还要兼顾本职业务。
对我们股室而言,这段时间比较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准备市级会议的发言稿。我们与业务股室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商讨材料框架、写作思路。
我曾以为写材料是清苦的、孤寂的,是漆黑夜晚不灭的灯火、是水杯上方氤氲的热气。而现在我又觉得,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比起一个人冥思苦想,一群人的思维碰撞,或许能迸发出更为璀璨的火花。
我曾很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完成一篇材料后,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并未发现有何不妥。但当我把它放置在一旁,让思维暂时解脱出来,过个一两天再去重新审视时,就会发现一些被忽略、被无视的问题。
但面对较为紧急的任务,我们往往没有足够时间来“冷却”自己的思维,这个时候,同事的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天下午,我们坐在办公室里面面相觑,最后还是我露出了苦笑:“我不知道怎么改了,这是经验交流又不是工作汇报,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吗?”
同事说:“先想办法把政策、服务、保障部分加进去吧。”
我们在办公室里字斟句酌,每个人的头上都笼着一片黑云。
同事掏出香烟,说了句:“对不住,改了一下午,实在坚持不住了。”
我摆摆手说:“没关系,我对烟味没那么排斥。”
说完,我就端起阿华田喝了一大口。随着年纪的增长,吃东西时我会更注重营养而非口感,像奶茶这种糖分过多的饮品,我已经很少喝了。但每次感到疲劳或是压力时,还是忍不住想喝上一杯。
来来回回改了快两周后,终于定稿了。但在睡梦中,我又来到了那间办公室,听到有人说:“还是改成政治三力更合适些。”
梦中的我瞪大了双眼,正想反驳这篇主题与政治三力毫无关系。同样的,现实中的我也瞪大了双眼。
于是,我醒了。
屋内光线昏暗,并非伸手不见五指,想必已是破晓时分。我侧躺在床上,花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会已经开完了,这篇稿子不会再修改了。
我为阿华田代言
前往乡镇参加会议的路上,我坐在疾驰的汽车里,看着窗外的景象快速后退,从高耸的大楼过渡到平坦的农田,恍然间若时光倒流、万物归位。
我们到得比较早,距离会议开始还有半小时空余。三两个相熟的人聚在角落商讨事情,我在座位上坐了一会,见大家都没落座,索性也站起来,走到窗户旁,盯着外面的几棵树神游。负责记录的小姑娘来到我身旁,不知是怕我无聊,还是出于其他考虑,开始同我攀谈。
“外面有梨子树、枇杷树,等果实成熟了,欢迎过来品尝。”
我想起学校里的那棵枇杷树,几个女生聚在树下,叽叽喳喳地笑着、闹着,先是踮脚够了几次,无果。最后还是用雨伞勾着树枝,才勉强摘下了这份酸甜。
再也不会有那样的时光,再也吃不到那样的枇杷了。
奶牛猫
我们会触景生情,却很难因情入困。
那些过往、那些回忆,即便在日常生活中被偶尔唤醒,却从未让心河泛起层层涟漪。只有当故友重逢、三言两语道曾经时,那份感受才会冲破时光桎梏,先上眉头、再上心头。
“原来我还是有点在意的。”
如同此时此刻,我和学长学姐吃饭时,学姐无意中说了一句:“真没想到你会选择这份工作。”
难怪学姐会有这样的感慨,毕竟大三时,我还跟着她后面取经——如何当好一名产品经理。
我像无数毕业生一样,投简历、笔试、面试……直到一家公司的面试官在群面阶段提问:“我想问在场的女生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正在休产假,但公司有个项目需要你立刻回来,你会怎么做?”
或许意识到这个问题十分不妥,五秒钟后他又说,“算了,换个问题吧。”
其实,很多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如果把它摆在台面上来说,就显得过于冷血了。接下来的面试环节,我兴致缺缺,几乎没有开口。
回去后,我告诉室友:“我不想只吃‘青春饭’,我想要一个能干一辈子的职业。”
当我立足现在回首过往,才发现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并非是在答案揭晓的那一刻才尘埃落定,而是在萌芽或是发展阶段,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人生就像一个九连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无意的举动、一个无心的回答,便让命运之轮偏离了航道,驶向了不同的结局。
现在想想,有很多影响一生的决定,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在一个闲暇的午后、一个惬意的清晨,突然诞生了想法并付诸了实践。
从此走向了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