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周末的阳光像融化的蜂蜜,缓缓流淌在河堤上。我倚着一棵老柳树,看三三两两的人群散落在草地上,弯腰掐着苜蓿。他们的竹篮里,嫩绿的苜蓿芽渐渐堆积,像一座座小小的春山。
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皮鞋沾上了泥土,领带歪在一边,却浑然不觉;不远处,一位戴着草帽的老太太,动作轻柔而精准;更远处,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欢快地跑来跑去,她的红色连衣裙在绿草地上格外醒目,像一朵跳动的春花。还有那个戴着耳机的年轻人。这些平日里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人群,此刻却因苜蓿而聚在一起。他们或蹲或站,或快或慢,却都沉浸在同样的快乐里。老太太偶尔指点一下年轻人掐苜蓿的技巧,小女孩则将自己掐到的苜蓿骄傲地展示给西装男子看。这一刻,年龄、身份、职业的界限都模糊了,他们只是单纯地享受着掐苜蓿的乐趣。
我忽然就明白了。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我们习惯了被deadline驱赶,被KPI衡量,被各种社交软件绑架。而此刻,这些掐苜蓿的人,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出逃”。老太太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智慧,西装男子的额头上还留着职场的焦虑,年轻人的耳机里或许还回荡着未完成的计划,小女孩的裙摆上沾满了春天的气息。他们弯腰的姿势,像是在向土地鞠躬;他们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自然对话。这种简单的劳作,给了他们一个正当的理由,暂时放下所有,远离喧嚣。
暮色渐起,掐苜蓿的人们陆续离去。西装男子正了正衣襟,年轻人背起双肩包,老太太牵着小女孩的手,他们又变回了城市森林中的一员。但我知道,他们的篮子里不仅装着苜蓿,还装着一段难得的松弛时光。
我蹲下身,学着他们的样子掐下一片苜蓿叶。嫩叶在指尖散发着青草的气息,那是春天的味道。或许,这就是现代人寻找的出口: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找到一片可以弯腰的土地;在繁忙生活的间隙,寻得一刻纯粹的宁静。
[陕西]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