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艺。
金龟寺普通塔是一座八角十层楼阁式砖塔。
本报记者 崔亦馨 文/图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草长莺飞的美好时节,春日访古别有一番韵味。3月21日,踏入礼泉县阡东镇吴家村的金龟寺遗址,一座古朴巍峨的砖塔映入眼帘,静静矗立,它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龟寺普通塔,当地人口中的“普通宝塔”。
因塔前原有寺院叫“金龟寺”,故名“金龟寺塔”。又因塔门上壁正中的石块上篆刻“普通宝塔”4个字,故名“金龟寺普通塔”。始建于清康熙初年的金龟寺普通塔,是一座八角十层楼阁式砖塔,通高约36米。湛蓝天空下,塔身线条流畅,气势恢宏,与周边春日景致相映成趣,既有着古建筑的庄严肃穆,又添了几分春日的灵动。塔座下部砌着3层石条,8个角刻着的罗汉稳稳地托举着整座塔身,岁月流逝,石条表面虽有磨损,却更显坚实,宛如岁月的基石,承载着悠悠历史。底层每边长3.9米,壁厚3.1米,厚重的塔身彰显着岁月的沧桑。塔身中空,由青砖砌筑而成,底层南面辟门,门上“普通宝塔”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虽被风雨侵蚀,却依旧散发着古朴韵味。
塔身仿佛是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时光隧道。底层每面依次嵌有上下排的石碣2方,上面的字迹和图案虽已模糊不清,但认真端详,仍能从中感受到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艺,那些线条、图案,都是历史的笔触,记录着往昔的繁华与变迁。
从底层向上,二至七层相间辟券窗和神龛,上下错落有致。八层每面砖刻圆形八卦符号,九、十层每面嵌石雕,这些雕刻将佛教与道教元素巧妙融合,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式宗教信仰,展现出古代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八至十层每角悬铁铃1枚,微风轻拂,铁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那声音悠悠荡荡,仿佛是穿越时空的回响,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层间叠涩出檐,各层檐角施砖雕龙头和单昂,砖雕工艺精湛,龙头造型逼真,单昂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塔顶八角攒尖,置火焰宝珠刹,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为这座古老的砖塔增添了一抹神圣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塔层数以奇数为主流,而“普通宝塔”作为大型楼阁式砖塔,却建有十层,这一偶数塔层的形制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它的存在,为中国古塔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在古塔研究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据寺藏清乾隆二十一年《補修金龟寺碑记》记载,寺、塔均建于康熙初年,寺址面积达7800平方米。曾经的寺院殿堂规模宏大,香客络绎不绝,然而岁月无情,如今寺院殿堂等建筑毁坏殆尽,唯有“普通宝塔”历经风雨,保存完好,宛如一位坚毅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在“普通宝塔”旁,是金龟寺普通宝塔文管所。该文管所成立于2007年,虽规模不大,却肩负着金龟寺普通塔的安全管护和周边地区文物的征集工作,责任重大。1992年4月20日,金龟寺普通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礼泉县高度重视金龟寺普通塔的文物保护工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精心呵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给金龟寺普通塔提供更科学、全面的保护,他们编制完成了《金龟寺普通塔保护管理规划》,这份规划凝聚着众多文物保护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心血,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方向。同时,成立文管所并建设管理用房,为日常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实施了金龟寺普通塔地基加固及周边排水工程,有效解决了地基沉降和积水侵蚀等问题,延长了金龟寺普通塔的寿命;还对管理用房进行修缮,确保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文物保护工作;实施安防工程,安装了先进的监控设备和报警系统,为金龟寺普通塔筑牢安全防线,让这座古老的砖塔在现代科技的守护下,安之若素。
如今,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龟寺普通塔,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和文物爱好者络绎不绝,他们在塔下驻足凝视,聆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感受着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站在塔下,望着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仿佛能看到过去的时光在眼前流转。春日里,金龟寺普通塔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当地文化传承的象征,它见证了岁月的更迭,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记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悉心守护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它将继续屹立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古老的文明,让后人也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续写属于它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