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洞遗址:刻在黑曜岩上的东北亚人类演进史(下)
更新于:2025-04-07 06:52:19

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

考古人员对石核进行三维扫描。2021年4月21日摄

  考古人员在和龙大洞遗址进行年代和环境样品采集。 2021年9月15日摄

  和龙大洞遗址出土的细石叶石核。

  吉林和龙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揭露的三期文化层如同三部连续历史纪录片,清晰展示了从距今5万年-1.5万年,大洞遗址石器工业从小石片向石叶-细石叶技术转变的重要过程。

1出土器物见证古人类演化历程

  从早期的简单打制石器,到后期精巧的细石叶工具,技术演变体现了人类适应环境能力的提升,也成为东北亚古人类演化历程的生动见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一个从石叶到细石叶技术完整体系的发展,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技术衍化,还有早期现代人群的迁徙、适应、交流、融合,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和龙大洞遗址,考古学家还收获了一些“惊喜”。

  在第三文化层发掘一件赤铁矿原料的雕刻品,距今1.7万年左右,表面泛金属光泽,呈片状,周身有数道刻划痕迹,整体神似某种动物形象,可能是长白山地区最早的艺术表达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象征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此外,考古发掘还 在 距 今 2.8 万年-2.4万年的地层中发现人工活动面以及1处人工石圈。人工石圈由9块自然砾石构成,向心分布,整体呈长椭圆形,成为探究古人类居所演化的新线索。

2建构考古标尺解读东北亚史前史

  经过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学者依托和龙大洞遗址首次构建了长白山地区距今五万年以来清晰且连续的文化序列,见证了石器技术从石核石片技术向细石叶技术的转变,新发现的动物化石也在该地区十分罕见,为该区域其他遗址与相关材料建立了对比研究的参照标尺。

  专家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同一时段同一地域火山喷发形成的黑曜岩具有相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而不同的火山喷发岩浆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可以将黑曜岩地球化学特征视作一种石器“DNA”。

  学者们通过对这种石器“DNA”的分析,追溯其原料来源发现,环日本海存在着一个广泛的黑曜岩原料流通网络,大洞遗址的黑曜岩原料,绝大部分来自长白山,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关,揭示了东北亚史前人群的流动与文化互动。

  和龙大洞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廷表示,和龙大洞遗址黑曜岩网络与工具风格的跨区域相似性,印证了末次冰期古人类在东北亚地区的广泛流动与迁徙。例如遗址内最早期的石核石片石器,与我国北方地区石器传统保持了高度一致性,而后续出现的石叶、细石叶技术,又广泛影响了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广大地区。

  多元化的科研成果表明,在技术变革和人群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活动在和龙大洞遗址的人群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遗传变异特征,掌握着简约而又高效的剥片技术和石器加工技术,在长白山独特的文化生态单元中进行着流动性较强的狩猎采集生活。

  徐廷认为,随着长白山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连接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旧石器文化传播走廊将逐步构建起来,这对于探索长白山地区古人类生存适应方式、技术扩散和人群迁徙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和龙大洞遗址已完成27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徐廷说,“未来,随着进一步考古发掘,我相信大洞遗址还将不断刷新我们对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古代人群生产生活方式的认识。”

文图均据新华社
仙海发现10米石龙
仙海发现10米石龙
2025-03-24 11:50:08
站立的遐思漫读
站立的遐思漫读
2025-03-24 11:50:09
《群山绝响》再版记
《群山绝响》再版记
2025-03-24 11:50:09
两出好戏 讲述爱情
两出好戏 讲述爱情
2025-03-24 11:50:17
茅针儿青青
茅针儿青青
2025-03-24 11:50:18
个人藏书的归宿
个人藏书的归宿
2025-03-24 11:50:19
远去的煤油灯
远去的煤油灯
2025-03-24 11:50:21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2025-03-24 11:50:25
“莱芜”何来?
“莱芜”何来?
2025-03-24 11:50:27
巴风蜀韵耀古今
巴风蜀韵耀古今
2025-03-24 11:50:30
我在惠州等你
我在惠州等你
2025-03-24 11:50:53
诗词里的唯美花朵
诗词里的唯美花朵
2025-03-24 11: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