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我都七十多岁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把那些珍贵的、刻骨铭心的、必须述说的回忆,交给了这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说。”近日,作家毕淑敏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在首都图书馆·首图剧场举办了发布会。作家、心理学家、内科主治医师毕淑敏,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名评论家施战军,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围绕《昆仑约定》,从创作、使命感、青春与奉献等多角度展开对谈。
《昆仑约定》是毕淑敏的第六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挑战重重,戍边战士不畏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毕淑敏从亲历者的角度,以其一贯的细腻笔触,刻画边防部队的生活,也用医者仁心诠释着人性的光辉。
毕淑敏说,写《昆仑约定》是埋在心里几十年的种子,也是她对一座山许下的承诺。年轻的时候没有写,是怕自己写得不够好,“我特别希望这部小说在生命末期临近的时候去完成,所以我决定尽可能延后。但,岁月不饶人,再推,我害怕自己写不完了。我已经70岁了,那就开始吧!”
当被问到创作过程中的艰辛时,毕淑敏答道:“我当兵的时候是最高等级的身体素质,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那么多年我几乎没住过医院。但是写这部长篇的过程中,我一共住了四次医院、三次进急诊,甚至报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为什么?因为我的《昆仑约定》第一稿完成了。”
梁晓声表示,读完《昆仑约定》,感觉这是一部受义务感、责任感驱动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它的难能可贵,在于亲历性,这是一部倾注真诚和深情的作品,也是一部在题材上填补空白的作品。
俞敏洪说,毕淑敏老师的文字非常平稳,但文字背后的故事有着巨大的张力,他从中读到了那代人的青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的人,一起聚在边疆,同样的青春,同样的热血,一起为理想而尽情奉献,这是多么美好的青春回忆录。
施战军认为,《昆仑约定》的情节黏性强,群像描写和深层意蕴处理出色。他说,从通识的意义上说,《昆仑约定》是一部写人生海拔的书。“只有云知道”,知道什么?知道人生能有多高。同时,昆仑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毕淑敏通过描写普通士兵的故事,将“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广度”“思想的深度”相融,唤起读者们对精神高度的向往。
毕淑敏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医学背景与人文关怀,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崭新的视角。她的作品融合心理学、医学与社会观察,在严肃文学与大众阅读之间架起桥梁。
据正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