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刘效仁
无论是诗歌短章还是长篇小说,无论纸质出版物还是网络文学,之所以流行,一定是因为具有思想和情感,甚至可能感性部分超越了理性,其中有着能与读者共情的生活体验和喜怒哀乐。
以人的眼泪为例,有时候是感动的、幸福的眼泪,有时候是心酸的眼泪,有时候是悲愤的眼泪,有时候是五味杂陈难以分辨的眼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流泪的过程,也是情感生发和存在的过程,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鲜明特质。
AI的功能不可谓不强大,可以运用深度学习和大模型技术,在有效处理问答、文本生成、代码编写,以及理解上下文、语义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面都有卓越表现。可以说,AI技术远远超出了公众的想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包括写作的秩序。
虽然大量数据给了AI一种“特异功能”,但它没有感情、没有灵魂,而且会出错,甚至会在错误信息的影响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可以肯定,即便AI写作功能再完善、再强大,也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写作。有一天我们可能会说,这篇文章好得像机器写的一样,但人类并不需要百分之百的好,写作需要“发乎情”,而AI没有,它没有人生体验,不可能尝遍人生沧桑百态,更无法表达真实的、人类独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