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培养孩子的抗逆力
更新于:2025-03-25 10:26:21

本文转自:劳动午报

抗逆力也被称为心理韧性、心理弹力、复原力等,是指个体遇到困境时心理协调和行为适应的能力,是个体抵御困境并恢复平衡状态的一种能力。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雷秀雅、熊艳表示,家长要教会孩子坦然面对失败,培养战胜挫折的能力。

【抗逆力培养存在四种常见误区】

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的抗逆力,但是部分家长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过度保护 孩子在过度保护下没有机会培养出克服实际挫折的能力,难以形成坚毅性格,未来一旦遭遇挫折,难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很难走出挫败的阴影。

误区二:过度放手 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完全放手不管就可以达到让孩子成长的目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育的过程需要家长的陪伴,要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挫折和困难。

误区三:人为制造挫折 家长刻意给孩子制造灾难体验,实际上是一种惩罚和伤害。当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的时候,家长盲目地制造一些麻烦来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带给孩子的感受更多是不被支持和理解,失去安全感,失去信任,切断孩子主动沟通的桥梁,还会让孩子丧失面对挫折的勇气,会对孩子的人格造成严重伤害。

误区四:否定、打击过度 一些家长把挫折与打击、否定划等号,如果在孩子性格没有成熟,心灵还很敏感脆弱的时候,家长就时常批评打击孩子,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时,孩于只会内化来自父母的批评和攻击的声音,在今后遇到外界压力和挫折时更容易自卑、怯懦,或在情绪上崩溃掉。

【从三个方面正确培养孩子的抗逆力】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抗逆力?雷秀雅、熊艳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树立“我有”信念 “我有”指的是让孩子清楚自己具有哪些资源,比如家庭关爱、师长指导等,当孩子产生“我有支持”“我有爱护”“我有帮助”“我有信任”的信念感,就容易在爱的环境里提升抗逆力。营造爱护、支持、信任的亲子氛围,让孩子知道在关键时刻始终会有信任的大人给予支持,并带来情感上的安全感,这种积极的人生底色能赋予孩子直面困境的底气。

明晰“我是”特质 “我是”指的是积极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能够清晰了解自己的优势。家长应引导孩子探索自我,可以带孩子做一个简单的练习,让他说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有哪些爱好特别有意义”等等。当孩子越了解“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想干什么”,对自我认识的清晰度越高,就越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面对逆境时,孩子就会有韧性去面对,有勇气去尝试,用智慧去解决。

强化“我能”信心 “我能”指的是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很多孩子面对逆境时容易退缩、不敢尝试,是因为认为“我不行”“我做不好”,或者是出于老师、家长或者社会的期待被迫做一些事情,内心感觉痛苦烦躁,这些都是缺乏胜任感降低了内驱力的结果,因此家长需要培养孩子“我能”的信心。可以鼓励孩子从兴趣小事着手,逐步积累成功体验。同时,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比如虽然学习内容和难度都在增加,但孩子仍然耐心勤奋地对待;虽然孩子考试成绩未达预期,但他没有气馁,还在认真研究错题……只要孩子保持耐心勤奋、积极纠错的态度,家长就应该认可他敢于继续挑战和不服输的勇气,鼓励他还有上升的空间。当孩子发现自己能做好很多事情,并获得积极肯定的评价,“我能”的信念感就提升了。

抗逆力培养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可以通过对孩子施以积极正面的影响,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积极、乐观、自信的人。

□本报记者 任洁

中学里的小学六年级
中学里的小学六年级
2025-03-31 1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