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生活不丰富,日常生活中没有刺激孩子变兴奋的点。要么父母工作忙,陪孩子时间少;要么父母不知道怎么陪孩子玩。
2、孩子沉迷游戏跟爸爸的日常生活表现有关,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脾气,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情绪管理能力极差的爸爸。爸爸经常抱怨、指责、各种挑刺各种嘴贱,通过挑刺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其本质是爸爸的无能,搞不定外面的事情,只会窝里横。
3、家里有个溺爱纵容孩子的家长,但现在对孩子无能为力。这个人可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妈妈。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孩子还小,他懂什么呀?最后的结果是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
4、孩子曾经积极向上,后来遇挫,家长没有及时帮助孩子梳理心态,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甚至孩子遇到的是父母的指责和抱怨。遇事的无助感摧毁了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而躺平。
5、爱玩手机、沉迷游戏的孩子往往是愿意遵守规则的孩子,这里的规则是指确定性的规则,手指上划就能出现一条新视频,打败一个boss,就能得到确定的装备。而这种确定性往往是从父母这里得不到的。明明答应给孩子买双球鞋,结果孩子的愿望一次次落空;明明考的好成绩之后,父母答应一起去公园玩,结果孩子等来的是下次再去。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的信任降低,甚至觉得父母是食言而肥的人(可能本来也是),这时候孩子会从虚拟世界寻求情感上稳定的安慰,游戏就是最好的选择。
6、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了自己能胜任的任务,完成之后会被及时奖励,一句你真棒、你好帅都是孩子心中莫大的安慰,然而从父母这里永远得不到。写完一张卷子永远还有下一张卷子;考了九十分永远还有一百分,哪怕考了一百分后面还跟着别骄傲,下次哪怕考了九十九分,都是退步。孩子过的很累,很无助,他面对的是欲求不满的父母和长鸣的警钟。
7、游戏中的沉浸感和队友之间的彼此支持,让孩子感觉到不孤单,我们是一个团队,有你们我很满足。不用担心父母从天而降的责难,永远有选择的权力,选择跟我志同道合的队友!彼此鼓励前行,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去打把游戏?
8、游戏永远是正向及时反馈,失败了只能重新开始一局,成功了立马获得游戏的奖励。而父母往往给到的反馈要么不够及时,要么只是纠偏,做得好的父母暗自在那儿得意,做的不好的马上冲上来一顿臭骂。别说孩子,我三十多岁了都不喜欢这样的人!而我作为成年人我可以选择离开这样的人,孩子他能怎么办?只能默默忍受。
我认为教育孩子的过程本身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跟孩子一同成长,放下傲慢与偏见,做更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与诸君共勉。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