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开宝六年三月对于普天下的读书人来说,是个激动人心的月份。
大宋王朝开榜,读书人聚在皇榜之下,待到金榜开出,一翻两瞪眼。然而,这一年比较离谱,官差迟迟没有将金榜贴出来,这是出了什么事?原来,这场科举中闹出了丑闻,主考官徇私舞弊,所以赵匡胤宣布重考,并亲自主持科举。
那么,赵匡胤是怎么发现科场舞弊的?且容我细细道来。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当时有人闯到宫门外敲响了登闻鼓,按照宋初的规矩但凡此鼓被敲响,皇帝就得亲自出面解决,有点像是现在的“市长热线”。敲鼓这家伙,是今科进士徐士廉,他检举揭发主考官李防徇私舞弊,操纵科举。
实际上,这徐士廉虽然有个进士的头衔,但他本质上只是个落地的举人。他所考中的,并不是正牌的进士,而是前进士。也就是说,徐士廉虽然挂着个进士名衔,但他实际上并未出现在同年的皇榜里。他状告主考官这件事,引起了赵匡胤的重视。皇帝当即召见了卢多逊,向他询问情况。卢多逊说自己也听到了一些小道消息,说今年的科场并不干净。
鉴于此,赵匡胤立即下旨重新安排科举,从落第举人里挑选了一百多人,加上那些被录取的考生重考。在这场考试结束后,赵匡胤录取了一百二十九人,其中,有相当多一部分是临时抽调的一百名考生。由此足见,上一场科举的水分极大,所以包括主考官在内的多名官员被下狱审讯。
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史料中的细节让我们不得不深究此案的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