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鹰潭日报
|
白鹇在华夏文化中象征着吉祥、高贵。清朝时期,五品文官的官服上就绣有白鹇的图案。白鹇还因其翎毛华丽、羽色洁白,赢得了文人墨客的青睐,常被写入文学作品中,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云南哈尼族自古就流传着关于白鹇的神话故事,甚至将白鹇视为民族图腾,他们模仿白鹇起舞,创作了独具特色的“白鹇舞”,并传承至今。
其实,一直以来广为人赞颂的白鹇仅为雄鸟,这是因为雌雄白鹇的外貌区别极大,雄鸟高贵优雅,雌鸟却其貌不扬。雄鸟有着鸟类动物中罕见且迷人的赤色裸脸、“V”字形的斑驳纹路,以及白如锦的羽毛和蓝如墨的羽冠,走起路来长而洁白的尾羽随风轻轻摇曳,举止“稳健端庄”,恰如淡泊名利的“风流名士”。雌鸟外表虽不华丽,但它们有着更重要的使命。凭借灰褐色的羽毛,雌鸟可以巧妙地融入灌木丛中,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隐身术,它们在自己隐秘的领域筑巢、庇护子女,确保族群的繁衍生息。
在春季,雄鸟会出现强烈的领地意识,极具攻击性,它们会因争夺配偶而发生打斗,并选出新任首领,其他雄鸟则会俯首称臣。为了吸引雌鸟,雄鸟还会绕着雌鸟转圈,做连续蹲下、站起动作或振颤羽翎,发出轻柔悦耳的叫声。
白鹇隶属于鸡形目雉科,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杂食性动物,白鹇除了食用植物的嫩叶、花、果实和种子外,也会食用昆虫和蚯蚓,对于促进种子传播和调控害虫数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白鹇还是环境指示物种,其种群的生存状况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指标。
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十分适合白鹇栖息繁衍,保护区内布设的红外相机时常能够捕捉到白鹇集体觅食的优雅身姿,以及它们与黄麂同框觅食、悠闲踱步的珍贵画面,充分表明阳际峰保护区内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