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下里巴人·小山文化园
尘封记忆里的“活”历史
下里巴人·小山文化园一角。
本报记者 陈静
你知道什么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吗?你知道为什么现在签阅文件需要划圈吗?你知道什么是“瞎掰板凳”吗?在礼泉县赵镇的下里巴人·小山文化园,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3月12日,踏入位于礼泉县赵镇的下里巴人·小山文化园,仿若跨进了时光隧道。“我从1989年收藏老爷车起步,一路走街串巷‘抢救’老物件,如今已积累了20万件民俗藏品。”下里巴人·小山文化园负责人高小山说,他2016年来到这里,一手创办了这个文化园,将几十年内收藏、挖掘的民俗藏品进行展览。
漫步在城市记忆老街,高小山指着理发店布景讲解着什么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从清代到近现代,理发店的演变原汁原味地呈现在眼前;大众澡堂布展区,大池子仿佛冒着热气,白瓷搓澡盆、木质搓澡板生动形象地复原了老一辈人“泡澡去乏”的休闲日常。
文化园由博物馆集群、农耕文化园、天工开物园、传统工匠园、国学文化园、儿时游戏园等10个部分组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内的博物馆集群,具有结婚证馆、锁具馆、锔瓷馆、中医文化馆、证照馆等20余个各具特色、藏品丰富的主题博物馆。
活字印刷馆里,沾满墨汁的铅字块静静躺在案头,古法印刷的工序被细致还原;刺绣文化馆的光线柔和地洒在绣绷上,针脚细密的团花纹样在丝线交错间流转,仿佛在与古代匠人对话;百年前的婚书、陪嫁的梳篦铜镜,在百年婚庆馆的展柜里,重现旧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婚俗礼仪;中医文化馆的药香弥漫,一排排抽屉式的药柜上贴着手写的药材名签,老郎中把脉问诊的场景被复原得惟妙惟肖,让人瞬间回到悬壶济世的年代。
“活字印刷馆、剪纸折纸馆、鲁班馆、拓片馆等10个非遗工匠馆将为游客提供近距离接触非遗的机会,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高小山说,“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供人打卡的景区,而是一座活着的文化宝库,是老年人怀旧、年轻一代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匠人精神的一处好地方。”
作为我市重点文旅项目,下里巴人·小山文化园创新“博物馆+”模式,串联农耕体验、非遗工坊等业态,把即将被遗忘的岁月定格。随着西咸旅游环线开通,这个距西安市区60分钟车程的文化园,正成为关中民俗旅游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