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勇夺金砖国家技能大赛银牌与铜牌,学子展现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实力
近日,2024-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中职组)圆满落幕,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的两支参赛队伍凭借出色的表现分别获得了银牌和铜牌的佳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场充满挑战与竞争的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8支顶尖中职院校团队,赛事紧张刺激,竞争异常激烈,参赛选手不仅要展现扎实的技术功底,还需有过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在比赛的两天时间里,参赛选手们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作为中职院校的学生,这样的比赛不仅考验他们的专业技能,更要求他们具备快速反应、临场应变和沉着冷静的能力。在这场大赛中,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的牛裕博、李中祥、商斌和荆奕轩四名选手,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和严格的培训,在董丽红与郭元芳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终成功突破重重难关,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
尽管比赛的过程充满了紧张感,但两支队伍依然沉着应对,不仅凭借出色的技术操作能力脱颖而出,而且展示了超强的团队默契和高效的协作精神。在复杂的任务面前,他们没有一丝的慌乱,反而在压力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发挥了专业技能的优势,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次赛事由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中方理事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和技术创新培训中心联合主办,比赛分为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两部分。理论考试占比20%,考察选手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实操考核则占比80%,考核内容涉及多个与现实应用紧密相关的场景,包括服务机器人环境准备与测试、导览场景综合应用、消杀场景综合应用、递送场景综合应用、安全规范与职业素养等方面。
比赛的实操部分特别具有挑战性,选手们不仅需要编写精确的程序,还要调试、运行机器人,确保机器人能够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每个任务的完成都需要选手们具备极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细致的操作能力以及冷静的思维方式。比赛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充满了挑战,选手们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技术操作,每一次成功的任务都代表着他们的成长与突破。
在高强度的比赛中,团队的默契配合显得尤为重要。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的选手们在赛场上展现了出色的团队协作精神,四名参赛选手紧密合作,各自发挥特长,迅速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在面对技术问题时,队员们积极沟通,互相配合,不仅保证了每一项任务顺利完成,还在关键时刻调整策略,以确保机器人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这场比赛不仅是对选手们专业能力的检验,更是对他们团队协作精神的巨大挑战。在长时间的紧张对决中,他们相互信任、密切配合,展现了极高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也恰恰体现了职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理念:技术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副校长张继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大赛为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的优质平台,也推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中职教育领域的普及与发展。他指出,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未来社会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机器人技术则是当前技术领域的重要前沿。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这次大赛,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不仅展示了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成果,也为学校今后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继波还强调,学校将继续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以此为基础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参赛的学生来说,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自我挑战的机会。牛裕博、李中祥、商斌和荆奕轩几位学生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刻苦练习,是一次次在模拟操作中不断调试和完善机器人系统的过程。他们不仅要在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还要在心态上保持冷静,以应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这场比赛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技术的力量不仅仅来自知识的积累,更来自对细节的关注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每当遇到技术瓶颈时,团队的协作和彼此间的信任成为了突破困境的关键。这份来自比赛的经验和成长,也将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
总的来说,这场技能大赛不仅仅是对选手个人能力的挑战,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次重要检阅。从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学子的表现来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几枚奖牌的获得,更是职业教育体系在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上的巨大进步。正是这种教育模式的推动,培养出了这些不仅技术过硬、而且富有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年轻人才。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像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这样的教育机构,将在为社会输送更多科技人才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