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中,经营分析是连接业务与财务的关键环节,但许多分析报告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全局视角。本文将带你深入理解如何通过搭建经营分析模型,实现业务与财务的打通,从而客观评估投入产出效率。
“报告很长,内容很散”是很多经营分析的问题。
因为相当多的经营分析报告,其实就是把财务报表的利润、收入、成本、费用流水账似的罗列一遍,然后简单写一句:“收入低了,要搞高”、“成本高了,要搞低”。
这种报告会让人很茫然,因为实际工作中,投入与产出是有关系的:
因此在做经营分析时,需要全局视角,而不是孤立地算收入,成本,费用的同比,环比。
通过搭建一套分析模型,基于业务逻辑,把成本/费用和收入的关系梳理清楚,这样才能客观评估:到底投的钱有没有发挥作用;到底怎样做才能投产比最大化。
具体操作,则包括三个部分:
下边来具体看一下。
在企业经营的时候,每年度会选择战略重点:
站在财务角度,一个行业的毛利率,费用率,净利润率是有固定范围的,选择整体策略,就相当于给相关指标,定下基调。比如:
在年初的经营分析会上,可以首先对全年定个基调,清晰到底是扩张还是防守,之后明确主要业务,财务考核指标。之后就可以制定关键业务行动(俗称:业务抓手)然后对指标进行拆解,下发给各个部门作为KPI考核(如下图所示)。
有了这一步动作,从整体指标到业务部门具体KPI,都有了基准,后续就能进一步分析:到底投入产出有没有效率
投产比梳理,应首先从清晰收入过程开始。在搭建经营分析模型的时候,需要根据每个渠道流程,把:
梳理清楚后,才可以正确核算:投入在该渠道的费用有多少,为后续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同时,一些没有直接投入的费用,比如品牌宣传费,也可以单独列出来,方便观察:这些没有直接起作用的费用(相当于加Buff),到底有多少拉动,有没有影响现金流安全(如下图)。
费用只是财务科目里一条数字,投入业务后,会有很多具体形态,也衍生出很多业务上可考核指标。因此,沿着业务流程,可以更进一步梳理:
将业务和财务指标打通以后,才能更深入分析。
比如toB类业务,经常有差旅费发生,那么沿着业务流程
如下图,梳理出每一类费用对哪个业务能力有影响,就能进一步考核:投入了钱,有没有产生效果,如果发现:
那就是投入没有产生应有效果,应尽快复盘,先止损,再增效。
当然,也有其他做法,比如零售/电商/消费品行业,可能是以商品为单位,统计各项投入:
通过对商品销售表现的分析,来判断:是否投入产生效果,从而进一步指导业务(如下图)。
对于服务类产品,或者虚拟产品,该访谈同样有用。比如手机游戏,为什么游戏产品/运营部门会看一大堆用户行为指标,就是要判断:到底用户体验好不好。这才是促成产品选择的关键。
而游戏的推广,研发投入,都是为此服务的。比如在研发投入上,项目组夯吃夯吃干了几个月,考核费用效果,就得跟产品改变后业务数据表现结合起来:
结合业务细节考虑后,才能清晰研发投入产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需注意的是:服务型产品并不是“一分钱一分货”,恰恰相反,很多服务型产品的设计是冗余且耗费成本的。因此对服务研发/设计的投入产出评估,必须紧密结合用户消费行为,烧钱但无用的事做多了,会极大拖累利润(如下图)。
因此,做经营分析的时候,需要结合具体行业特点,梳理清楚流程,才好深入分析。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