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保定日报
□保定日报通讯员 刘叶婷 赵 洁
一位22岁的年轻男性患者近日到市第一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就诊。他频繁便血1个多月,导致贫血,精神状态非常不好。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医生发现在乙状结肠的位置长了一个形态神似“棒棒糖”的长粗蒂的息肉样隆起,且表面附着血痂及白苔,轻微触碰后便会微微渗血。经内镜中心主任熊英仔细分析病情,考虑引起患者便血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棒棒糖”息肉。
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交流后,医生为患者安排了结肠镜下息肉的微创切除,整个治疗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非常好,不仅为患者有效解决了便血的困扰,且避免了息肉进一步生长导致癌变。
这个病例引发大家的思考:患者十分年轻,却已发现肠道内长有息肉了,那么肠息肉到底有哪些危害,我们应怎样进行预防呢?市第一中心医院相关医生表示,肠息肉就像藏在肠道里的“定时炸弹”,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词,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像一颗颗藏在肠道里的“小肉球”,虽然大多时候默默无闻,但有些却“暗藏杀机”,还可能发展成威胁生命的结肠癌。
肠息肉是指突出于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壁上长出的“小肉疙瘩”。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小山丘,有的则平坦如地毯。
并非所有肠息肉都会癌变,但某些类型的息肉确实存在癌变风险。根据病理类型,结肠息肉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癌前病变,约三分之二的结肠息肉属于此类,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最高;炎性息肉,通常由肠道炎症引起,癌变风险较低;增生性息肉,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癌变风险极低。
以下人群患肠息肉的风险较高:年龄大于50岁,随着年龄增长,患结肠息肉的风险增加。有结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直系亲属患有结肠息肉或结肠癌,自身患病风险增高。不良饮食习惯,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会增加患病风险。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酗酒,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危险因素。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大多数肠息肉并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便血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覆盖于粪便表面或混于粪便中。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隐痛或胀痛。贫血也是症状之一,长期慢性出血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肠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肠息肉的金标准。通过肠镜,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黏膜,发现息肉并进行活检,明确其性质。大多数肠息肉可以在肠镜下进行切除。
预防肠息肉,需要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会增加患结肠息肉的风险。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都是结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定期体检,建议45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提前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