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量大了,体重却掉了,这绝非好事一桩。别天真地以为这是“易瘦体质”或者“燃脂高手”在发挥作用,要是没刻意控制饮食,也没加大运动量,身体却出现这般反常情况,可得提高警惕了。尤其当这两种变化同时现身时,可别只顾着暗自窃喜,很可能胰腺癌已在悄无声息间靠近了。
这种病就像个隐匿的“暗夜行者”,偏爱默默发展,等到真正有明显不适之感时,往往为时已晚。真有人因忽视这些信号,最终被查出时已处于晚期,连手术机会都丧失了。
说起胰腺癌,不少人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认为只有遗传、酗酒、抽烟的人才会患上,与自己毫无关联。实则不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压力大、饮食不规律、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多,还有熬夜、久坐等情况,都在悄悄为胰腺癌的发生增添风险。
而最令人惧怕的是,这病起初根本不会让人感觉到疼痛,也不像其他消化系统疾病那样出现明显的肠胃问题。许多人只以为自己消瘦了、胃口好了,便轻易放过这些迹象,等到疼痛、黄疸、消化不良等症状出现时,癌细胞基本已扩散,手术也无力回天了。
这饭量变大体重反而下降的现象,实则和人体的能量代谢紧密相连。胰腺作为掌管消化和血糖调节的器官,既能分泌胰岛素调控血糖,又能分泌各类消化酶助力消化吸收。可一旦患上癌症,胰腺的功能就会遭到破坏,消化酶分泌减少,即便吃进去的食物变多了,但营养却吸收不到位,身体就如同做了无用功。
此时,脂肪和肌肉会被快速消耗,人自然就瘦了下来。而由于消化酶分泌出现异常,胃肠道的反馈机制或许会受到影响,饥饿感反而更强,进而导致食量增大。只是这些吃进去的食物,根本没能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营养,全都白白浪费了。长此以往,体重持续下降,直至整个人变得消瘦虚弱,最后才发觉是胰腺癌在作祟。
有人或许会说,自己饭量一直挺大,瘦是因为压力大、代谢快,那该如何分辨是不是胰腺癌的征兆呢?其实并不复杂,胰腺癌导致的体重下降并非短期现象,而是持续不断的,怎么吃都难以补回来。还可能伴随一些不太起眼的症状,比如吃完饭老是觉得肚子胀、不舒服,或者背部隐隐作痛,有时还会拉肚子或者大便变得特别油腻,冲不干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往往是胰腺功能受损的早期表现。
可很多人都将其忽略了,以为只是肠胃不好,随便吃点助消化的药或者调理一下饮食就行,结果一拖再拖,把自己拖到了癌症晚期。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一个鲜有人留意的点,那就是糖尿病突然恶化或者血糖突然变得异常不稳定。因为胰腺负责胰岛素的分泌,一旦它出了问题,血糖自然就会失控。有研究表明,大约8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的一两年内,都存在血糖问题,有些人甚至突然就患上了糖尿病,当时却没人想到是胰腺癌所致。尤其是那些原本血糖控制得不错,却突然怎么都降不下来,或者原本没糖尿病,却突然查出血糖飙升的情况,就必须格外留意了,最好去做个胰腺相关的检查,别等真发现肿瘤了,才后悔当初没早点警觉。
从数据来看,胰腺癌的发病率虽比不上肺癌、胃癌,但它的死亡率却位居前列。根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10%,而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例新增胰腺癌病例,且发病率还在逐年攀升,在城市里,工作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更容易成为胰腺癌的“攻击目标”。
这个病的危险性不仅在于难以早期发现,还在于其治疗手段极为有限。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式,可只有不到20%的患者有手术机会,其余的人只能依靠化疗或者其他辅助治疗来延缓病情发展,最终的生存时间往往比较短。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胰腺癌这么难发现,有没有办法能早点察觉呢?其实,虽说它没有特别典型的早期症状,但也并非完全没办法预警。除了前面提到的饭量变大但体重下降、血糖异常这些情况,还有几个信号值得关注。
比如皮肤或者眼白发黄,意味着胆管可能被肿瘤压迫了;大便颜色变浅、尿液变深,也可能是胆汁排泄受阻。吃饭后老觉得胃不舒服,甚至有恶心、呕吐感,也可能和胰腺问题有关。特别是有家族胰腺癌史,或者长期吸烟、喝酒、肥胖的人,出现这些问题时,更要提高警惕。
那问题来了,既然胰腺癌如此“阴险”,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提前预防呢?其实,尽管胰腺癌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晰,但有些危险因素是可以规避的。比如控制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入,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此减轻胰腺负担。
规律作息、减少熬夜,提升免疫力;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带来的胰岛素抵抗。戒烟戒酒,毕竟研究显示,长期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 - 3倍;适量运动,提高身体代谢能力。此外,定期体检也是关键所在,特别是有家族病史的人,可以考虑做胰腺CT或磁共振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