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几个同事一起散步聊天,话题不知不觉转到了最近火热的双休,又转移到了鸡娃。
有位同事的孩子才一岁多,他说自己只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因为他看着邻居家每天晚因为辅导作业闹得鸡飞狗跳,感觉才九岁的孩子完全没必要抓这么紧。
笑了笑对同事说:这是因为你儿子才刚学走路,等上小学之后估计你就不这么想了,那时候或许你心心念念的都是985,华丽转身加入鸡娃一族,即便你不热衷鸡娃,你老婆也会逼着你鸡娃,这是无数家庭证明了的规律。
为什么要把目标定为985?
这是由当下大学生供需关系决定的,现在而今眼目下,只有毕业于985大学才能有更大的概率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如果毕业于非985的211大学,想找到理想工作的概率就要低一些了;如果毕业于普通双非,不考虑家庭因素的话,想找到一份好工作简直难于登天。
通常来说人最终达到的成就总是会比目标低,所以即便目标瞄准985,最后也很可能只能考个211。如果真想考上985大学,那只有把目标瞄准清北,奔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不过,985很难考,网上有2024年高考的各省报名人数,招生简章上也有各985大学的录取人数,求和之后就很容易粗略算出各省985大学的录取率。虽然得到的录取率并不准确,因为尚未包含各类专项计划,但也能大概说明问题。
你看,即便是在高考天堂的天津,想要考上985大学,也得成为高考人群中的前6%;如果是身在江苏,那得成为高考人群中的前1.5%;如果不幸身在江西,那得成为高考人群中的前1%。
这还只是高考人群,倘若考虑到中考五五分流的影响,那么即便在easy模式的天津,也得是学生群体中的前1.5%,至于江西等地,则得是学生群体中的0.5%,用百里挑一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那么,从什么时候可以看出孩子能不能考上985大学?
对此我的回答是:能考上不好断定,但到了5年级,就基本能断定某些孩子考上985大学的希望极其渺茫了。原因很简单,想考上985大学,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突出的思维能力,这二者都靠从小培养,到了5年级后就基本定型。
学习习惯这个事,主要靠从小养成。
因为大部分好习惯都是违背人性本能的,都让人觉得难受。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丝不苟地写步骤这件事,就让许多孩子感到厌烦,他们宁可采用瞪眼法。
常见的好习惯包括:习惯于做完校内作业后再额外自己加练,习惯于学习时专心致志不开小差,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习惯于做题目时一丝不苟地写步骤,习惯于从头到尾完整地地阅读一本书而不半途而废……
看看这些好习惯,你觉得是不是都需要父母监督才能养成?等到5年级以后,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再加上旧有的习惯已经深深地成为本能,再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于登天。
,突出的思维能力也需要从小培养。
思维能力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靠先天遗传,另一方面靠后天培养,二者同样重要,共同构成了思维能力。比如许多人都觉得农村的孩子看上去没有同龄的城市孩子机灵,感觉思维能力要差一大截,这并不是先天差异,而是因为城市的孩子见多识广,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要强很多。
要培养出过人的思维能力,关键靠经常深度思考。在学龄前,棋类游戏就是一种锻炼深度思考的好方法;等到了小学之后,可以用小奥来让孩子习惯于深度思考,每天找一两道合适难度的小奥题目,让孩子彻底学通弄透。
但是,思维能力最佳发育期是12岁之前,过了这个年龄,增长速度会变慢很多,而12岁恰好对应着小学五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