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关于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的难点核心解析
更新于:2025-03-25 22:16:05

长期以来,贷后管理一直是我国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在信贷经营中存在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当前的贷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中,已将授信后管理和问题授信处理作为银行授信业务的重要环节予以强调和规范,充分说明加强贷后管理的重要性。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贷后管理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

可能在审批授信时客户经营财务状况良好,但由于行业政策的影响、客户投资失误的影响,上下游的影响(负面影响表现在原材料涨价和产品降价或需求减少等)会引起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发生较大不利变化。

从银行的角度而言,贷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定期复查和监控,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在个人征信报告中,这一动作被标记为“贷后管理”。银行通过贷后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借款人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和防控。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难点

(一)“重贷轻管”思想根深蒂固

在信贷业务中,由于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贷款收益在贷款发放时确认,而贷款损失要到实际发生后才确认,这就导致了经营管理人员存在贷款扩张冲动,更注重贷款发放环节,而忽视贷后管理环节。例如,拓展新的贷款客户尤其是集团性大客户,能为银行带来显著当期收益,相关人员还能得到奖励,而贷后管理耗费精力大、实际收益小,信贷人员易消极应对,使得贷后管理成为“事后管理”,只有在出现实际风险时才被动接受,这一观念成为贷后管理薄弱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对贷后管理重视不足

部分信贷人员过度依赖贷前调查,认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和论证,落实了还款来源,就无需在贷后进行过多管理,将贷后管理视为一种形式,这种观念的存在也使得贷后管理难以有效开展。

对于上级行或领导层营销的大客户,信贷人员由于缺乏对等关系,怕得罪客户,存在不敢管、不会管的情况,导致管理难以落实。

二、信息获取与处理方面的难点

(一)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银行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虽然人民银行设立了信贷查询系统,但缺乏有效监督,商业银行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经常出现,甚至有些银行为了恶性竞争,相互封锁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例如,企业的一些重要信息如产权变动、财务状况变化等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被银行获取,使得客户经理对企业潜在风险缺乏超前分析和预警能力,难以对企业已显现或未显现的风险做出及时反应。

会计师、审计师、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评审报告可信度差,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也影响了健康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加上客户有意隐瞒,客户经理获得的信息往往滞后或不全面。这就导致对客户的重大风险事项,如产权变动、财务状况变化、现金流量不足、担保出现风险、贷款被挤占挪用、银企关系不正常等缺乏敏感性和预见性,时效观念较差。

(二)信息分析与利用困难

在贷后管理中,虽然有众多信息来源,但要从这些繁杂的信息中准确分析出企业的风险状况并不容易。例如,信贷审批会成员来自各个部门,在听取客户经理汇报时,由于汇报内容没有严格要求,汇报时间短,成员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消化汇报内容,潜在风险点难以被揭示,明确的风险点也提不出化解方案,从而延误化解风险的时机。

三、考核与监督方面的难点

(一)考核指标不完善

对一些关键指标的考核存在不足。例如,对贷款户的货款归行率关注不够,目前该指标未真正纳入对客户经理的硬性考核指标,更缺乏明确的量化考核要求。而贷款户的货款归行率对贷款到期能否收回有重要影响,若企业不能保证货款及时足额归行,就可能因现金流量不足影响贷款安全。

部分行对贷款户资产负债的异常变动等重要情况监督不力,档案记载不全。在企业以改制为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发生前,会出现诸如注册新企业、资金或固定资产无偿划转、技术转移等不正常行为,但客户经理往往对这些行为反应迟缓,在面对企业逃废债行为时束手无策,也未能收集证据、记录在案,难以作为制止企业逃废债的法律依据。

(二)监督管理不到位

贷后检查频率高可能导致客户经理疲于应付,从而影响其全面业务拓展。而在这种情况下,监督管理难以有效实施,难以保证贷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可能导致贷后管理工作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达到防范、控制和化解贷款风险的目的。

四、风险管理方面的难点

(一)风险预见能力不足

部分客户经理对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变化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分析能力。在当前经济环境变化较快、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审批授信时客户经营财务状况良好,但之后可能因行业政策、投资失误等因素发生较大不利变化,而客户经理可能无法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并预见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而影响贷款的按时归还。

(二)风险控制措施难以有效实施

在贷后管理中,虽然发现了风险,但由于多种原因,如企业不配合、外部环境限制等,可能导致风险控制措施难以有效实施。例如,当发现企业存在现金流量不足、财务状况恶化等风险时,银行可能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贷款的安全回收,企业可能继续按照自己的经营方式运作,而不接受银行提出的改进建议或风险控制措施。

贷后管理是指金融机构在给予贷款后进行的持续性信用评估活动。例如,当个人或企业从银行获得一笔贷款后,银行会不时地检查其信用报告来确定还款是否稳定。

贷后管理的核心目标

保护贷款安全:通过对贷款使用情况、借款人财务状况等方面的监控,确保贷款资金能够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保障贷款的安全性。

控制潜在风险:对可能增加违约风险的行为进行监控,像过度借款或者短期内多次贷款等行为,及时发现并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避免贷款出现逾期、坏账等情况1。

预防不良债权:关注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市场环境变化等,提前采取措施,防止不良债权的产生。

贷后管理中的查询频率

风险大的用户:可能会每月接受一次核查。

信用记录良好的用户:可能每年才接受一次查询。

风险评分为平均水平的用户:可能每两至六个月查一次,这种查询频率的差异是为了实现对不同风险等级用户的动态管理。

贷后管理对个人信用的影响

正常情况影响微小:通常情况下,正常的贷后管理对个人信用影响很小,不会影响一般性的贷款或信用卡申请流程。

频繁查询的影响:但如果贷后管理查询过于频繁,可能会影响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个人偿债能力的评价,进而对信贷业务产生一定影响。

贷后管理的操作与解决途径

减少过多询问:如果想要减少过多的贷后管理询问,可以通过电话客服提出申请调整。

处理未贷款机构的查询:如果未贷款机构也在进行查询,可以向上级央行提出申诉或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