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那些“高大上”的职场牛人,他们身上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他们的境遇不一定比别人好。他们之所以变得厉害,是因为这类人的职场行为通常呈现以下模式。
1
“静音”模式:岗位深耕
苏静是一名普通机修工,入职后他便偷偷钻研设备的工作原理。 车间自动化设备涉及编程控制,苏静便扎进编程代码中,了解编程的逻辑原理,自学编程,并对设备不足之处进行升级。
有一台热交换器的加热系统没有充分利用热能,能耗高,于是苏静便根据所学进行改造,将排出的热风循环利用,减少了能耗。车间一台进口变送器烧掉了一个部件,购买了原装部件装上去后,所有数据都被打乱了。
于是苏静就拆开自己修,进口的也一样是电路板。拆开之后,经过仔细排查,最后发现变送器故障是由电源模块导致的。苏静在买到电源模板元件后,又拆了电脑主板上的几个电容、二极管,与模块一起焊上去,装好后设备成功运行。苏静一直默默无闻从不张扬,领导都不知道他怎么会有一身的本事。
苏静以“静音”模式岗位深耕,钻研机修业务,攻取编程,不知道克服了多少艰难,最终使自己做机修游刃有余。
职场众人想要让自己出类拔萃,就必须把自己调成“静音”模式,付出数倍于常人的精力深耕,哪怕恶棘丛生,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一句话,岗位深耕越卖力,得到的舞台就越大。
2
“潜伏”模式:默默蓄势
李建军在一家电子公司做测试员,崭露头角后接连升职,从普通工人干到厂长。 此时,老板想让公司上台阶,从南方请来一个管理团队,把工厂接管了,从生产副总到班组长,老员工一个不留。
李建军也未幸免,被调到物流部的装卸工岗位。
新的团队管理是外企那一套,他们一接手便水土不服,麻烦接踵而至,工人不接受那种六亲不认的严苛管理,技术也没做好衔接,员工罢工,产品无法按期交货……老板终于意识到当初的决策失误,于是,不惜代价辞掉了整个管理团队。
此时能担当重任的非李建军莫属。李建军被无情打压,他都没离开公司。他的忠诚和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于是,老板便请他重出江湖做副总,薪水翻了两番。
很多人都对李建军敬佩不已,称他是超级“魔力弹”,在被压到最低时,奋力弹出,跃上新的高度。
对于职场中人来说,磨难是一种潜在的机遇,你潜伏下来蓄势待发,说不准哪一天就会凸显你的重要性。做职场的“魔力弹”需要真才实学,同时需要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这样,即使沉到最低,你也有力量再弹起来。
3
“飞行”模式:专注当下
杨庆和桂江涛承担一款社交软件的开发任务。 在软件即将转入测试阶段时,杨庆听说公司对这个项目的市场前景并不看好,便申请退出了。 桂江涛一点没受影响,而是全身心高度专注投入软件最后的测试工作。
一个半月后,软件通过测试开始上线,果然如杨庆所料,这款社交软件没有打开局面,公司高管也集体陷入沉默。此时,杨庆为自己的放弃而感到幸运,同时他也多次劝说桂江涛赶快放手,以减少后期的损失。面对种种压力,桂江涛不为所惑,依旧专注工作。
为了推广这款软件,桂江涛想出许多方法,调动自身所有资源,变不可能为可能。几个星期之后,渐渐地,接受这款软件的网友突破百万,桂江涛“一战成名”。
同是公司的卓越人才,杨庆和桂江涛的工作成果却迥然不同,原因就在于桂江涛时刻保持专注力,不为环境所干扰。杨庆却因放弃与成功失之交臂。
开启职场“飞行”模式,远离不必要的社交,拒绝任何诱惑,全力以赴专注于既定目标,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这是一条决胜职场的铁律。
亲爱的朋友,要在自己身上复制以上某一案例是困难的,但如果你能根据具体职场环境,把自己调适成以上任何一种模式,你都会成为职场达人。
THE END
本文作者:张桂玲
声明: 本文由“管理会计知识汇”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在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作者: 温兆文《这就是财务管理》
作者将自身多年的财务管理实战经验进行提炼,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对这些重点问题进行解答,帮助读者厘清财务逻辑,为读者揭示财务问题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