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银川日报
于茶饭中品人间烟火
——读《茶饭引》
作者:孙功俊
孙功俊(安徽)
《茶饭引》是知名作家胡竹峰的散文集,分为《茶书》《饭书》两部分。全书主题相对集中,主要围绕“茶”(茶文化)与“饭”(饮食文化)展开,收录了《茶之苦》《茶之涩》《茶之形》《茶之骨》《醋椒鱼片》《猪头肉》《刀鱼记》《馄饨》等篇目。胡竹峰的散文有古风神韵,从风格上来看,《茶饭引》一书更贴近明清小品的审美趣味,远离了宏大的话语体系,将笔墨伸向生活中柔软的部分,一杯茶、一碗饭,见生活情趣,见生活冷暖,见众生百态。
胡竹峰说:“苦辣酸甜无惧几番风悲欢,顺逆不离一碗茶饭。”在《茶之苦》一文里,胡竹峰将茶味与苦瓜、中药对比,让茶味更丰富立体。在《茶之形》中,对碧螺春、太平猴魁等茶叶形状细致描写,搭配插图,将茶叶拟人化,赋予了它们生命。《茶之涩》重在讨论茶的味道、品格,而《茶之骨》则将茶与酒、玉进行对比,突出其君子般的格调。这种细腻描写与深刻感悟,让读者在茶香中体会人生百味。
作者对茶的书写,既有文化意义上的溯源,也有自身经验的注入,如《水》中老家山区的泉水,《茶之苦》中小时候喝中药的经历,《茶之涩》中多年前西湖边喝龙井茶的往事……突出了茶作为饮品的文化属性。
文中,作者不仅展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通过日常饮食描写生活的真实美好。《饭书》部分的食物充满烟火气。《胡辣汤》有中原气韵,有怀旧味道,有北宋遗风。《刀鱼记》明显带有南方的精致与温润。《馄饨》写出了馄饨天然的亲民性,不论是云吞还是抄手都十分接地气,是常见的美食。《稻米书》是米的宣言,作为食之本,稻米与饭构成了一部饮食史。
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不过是一蔬一饭、一书一茶而已。作者以懂得之心、欢喜之心,去探寻日常生活的诗意与深情,开启与天地万物的心灵对话,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本书文字精美,格调隐逸,古意盎然。看似云淡风轻,波澜不惊,实则一唱三叹,意在言外,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逍遥与高妙。文章读起来舒坦、惬意。读着读着,即沉浸其中,有着静水流深般的宁静力量。
书中记录了无数日常场景,隐含着难以言说的动人之处。每个场景篇幅不长,却极有情味、富有诗意。如《瓜片记》“春天喝一杯瓜片,像守着自己的红粉知己,一杯茶,分解成一口口浅浅的心事。”又如《青了》“将削了皮的青笋横放在砧板上,快刀如麻,粗大的笋棍很快成了细细的笋条,仿佛把春天引回了家。”读来如食美馔,如饮佳茗,让人心有所感、心有所念。
评论家李敬泽赞誉:“古人文章之道,讲究得天地之气,竹峰当盛年而独秉秋气,是为异禀。”胡竹峰践行艺术理想,书写“中国文章”,弘扬“审美传统”。《茶饭引》表面上写的是茶与饭,实则写生活与人生。透过茶与饭,品味人间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