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明
更新于:2025-04-06 08:20:49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陈汉忠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

  江浙人过清明节,俗称上坟,儿时老家海门还没有公墓一说,老百姓家的坟墓散落在荒野田头,大抵是村自为战,家自为点,各家各户自行选址。

  从前,寒冬时节,田地没了青纱帐,举目眺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坟墩到处都是。普通百姓的坟,大多以土堆积,略高于地面,呈馒头形,坟前植一二棵松柏,以示万古长青。稍考究点会盖一间砖瓦结构的棺材屋,棺屋不足人高,棺材放入后封死,不设门槛,只留一个十字形通风口。因其独立荒郊野外,夜间路人恰巧经过,胆小的还真有点毛骨悚然之感。

  自然也有大户人家,比如族墓,会选择风水好的地段,辟出一块墓地,四周种上绿帷,中间移植上已经长成的松柏古树,按辈分垒好墓穴,立上墓碑,镌刻墓志铭。

  诸如新海地界上的石马坟,据说埋的是清代雍正年间的一个道台,不仅墓形高大,且有石马屹立两侧,故称石马坟。还如麒麟镇创始人沈大成家墓园,共设15个墓坑,均以大方砖垒砌,外侧护以大理石板。下为墓穴,上为园林,四周一圈坟沟护卫。可谓庄严肃穆,威风八面。

  清明上坟,从古以来都是怀着对先人崇敬的心情,仪式也颇为庄严。爷爷生前说过,清明节不是热闹,而是静默,是发自心底的怀念。

  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就是诗人清明时见许多坟地都有亲人在祭扫,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先辈,一时间竟不能自已。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更是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清明上坟,面对春色中的芳草萋萋,桃李盛开,但一想到自己的先辈长眠在这荒芜的野地,不由思绪翻腾,潸然泪下。

  全家人能去的都去,出嫁的女儿能赶回来也要和女婿一同参加,大家拎着供品,先除草、培土,再挖坟帽。坟帽是指压在坟墩最高处的锥形土块,如坟内是夫妻,则需挖两块,合放于坟尖。然后摆上供品,点烛焚香,由长辈向小辈讲述先辈功德业绩,表达深切怀念。接着依次行磕头跪拜之礼,最后焚烧纸钱元宝等物,祝愿先人在地下丰衣足食,发财致富。礼毕,全家人告别先祖,回家聚餐一番,似与先祖同乐。

  海门人过清明节源于何时,我不知道,似乎没人说得清楚,这可能与海门地域与移民文化有关。

  不难想象,海门陆地形成较晚,在唐代中后期,长江口才陆续形成东洲和布洲,后来两洲并连再与周围的东沙、西沙洲群合称为海门岛,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原住民。海门人都是移民的后代,民风乡俗自然也由先人带入。

  当然,海门移民并非来自一地,而是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集聚到这片冲积沙土上,繁衍生息。历经岁月的变迁,各地的风俗习惯也相互交融。直到现在,海界河北的通东人与海界河南的沙地人风俗依然有诸多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两地民众和睦相处。

  前些日子,在海门东部的三阳,听说了清明节前先要过“寒食节”的典故,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忠臣介子推的。

  当年晋文公流亡,随臣介子推一路跟随,忠心耿耿,历尽艰辛。后来晋文公得势登基,对落难时不离不弃的随臣予以奖赏。唯独介子推不肯为官,并借机躲进一座山林。晋文公脑子一热,竟下令烧山,以此逼介子推出山,谁知介子推心意已决,坚决不出,在清明前一天,发现他抱着大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后悔莫及,可事已至此,只得发令,把清明前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不得生火做饭,只吃头天准备好的冷食,如馓子、蒿团等,以纪念介子推。

  此典故并非出自海门当地,但确有海门人过“寒食节”,说明海门人有海纳百川的肚量。

  其实唐人白居易早有对“寒食节”的描述,他在《寒食野望吟》中开篇就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接着,诗人笔锋一转,“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把古人扫墓时的凄悲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由此可见唐时寒食与清明其实是一回事,典故的加入,只是增加点资料而已。

  漫长岁月的磨砺,故乡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古墓名坟大多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新时代殡葬改革已把百姓先祖散坟归集一处。

  如今,除市区或重要乡镇设规模性的公墓外,普通乡村社队都设有专门墓地。我老家的长西村也在通启河边辟有一片墓地,我的亲人也大都安葬于此,如今也是树木葱郁,鸟语花语。乡亲们清明上坟不再各奔东西,大家分批来到墓地,在自家亲人坟前举行仪式,寄托哀思。

  又到清明,当我回到故乡悼念逝去亲人的时候,我脑海里又浮现出近百年来,许多在海门大地上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先烈们。

  故乡对他们的悼念又该如何呢?“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我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英雄气概,不图回报,把个人名利生死置之度外。但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当然不能忘怀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丽业绩。

  岁月激流的冲刷,让许多名坟古墓黯然失色,唯有革命烈士墓,历经时代的风风雨雨,依然熠熠生辉,犹如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海门的城镇乡村。

  现在的海门市区,就有专设的海门烈士馆,记载着烈士的名字和事迹,保存着他们的照片和遗物。全市的许多乡镇,都有各自的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更有许多乡镇、村落、学校、桥梁、道路,是以先烈的名字命名。每年清明节,大家都会到就近的烈士陵园或烈士墓祭扫,一个个硕大的花圈,表达着人们对先烈们的无尽哀思。

  我曾专程到余东镇烈士陵园,凭吊49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无名烈士;我也曾到海界河边的大石桥旁,向13名为解放麒麟镇在此阻击敌援军牺牲的解放军烈士致以深深的敬意;通吕运河旁的石头镇上,我寻访过红十四军二师师长秦超烈士的墓地;还曾到四甲镇梁家园,聆听过梁志清烈士及其三个儿子满门忠烈的往事。在烈士洒血的小河边,在那片被绿色灌木掩映的墓地,我向梁志清烈士深深地三鞠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千古名句,正是先烈英雄业绩的真实写照。

  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留下遗物,没有留下名字,甚至连白骨也难以找寻。正如恽代英烈士所说,“我们吃尽了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代则可以享受到福中福”。

  又到清明节,故乡大地春意盎然,我们回乡祭奠亲人,感恩先辈的养育之恩,也缅怀无数的先烈,因为有了他们生命的付出,这片土地才春色永驻。

曲阳石雕
曲阳石雕
2025-03-24 11:49:55
春天读书正当时
春天读书正当时
2025-03-24 11:49:56
越过心中那座山
越过心中那座山
2025-03-24 11:49:56
母亲的石磨子豆腐
母亲的石磨子豆腐
2025-03-24 11:50:01
传茶守艺 代代不息
传茶守艺 代代不息
2025-03-24 11:50:01
动人歌声“唱”起来
动人歌声“唱”起来
2025-03-24 11:50:01
让科技赋能民族音乐
让科技赋能民族音乐
2025-03-24 11:50:05
仙海发现10米石龙
仙海发现10米石龙
2025-03-24 11:50:08
站立的遐思漫读
站立的遐思漫读
2025-03-24 11:50:09
《群山绝响》再版记
《群山绝响》再版记
2025-03-24 11:50:09
两出好戏 讲述爱情
两出好戏 讲述爱情
2025-03-24 11:50:17
茅针儿青青
茅针儿青青
2025-03-24 11: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