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关键期习惯养成有多重要,成都这所学校用课题交出答卷
更新于:2025-03-26 12:49:17

2025年3月25日,成都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发展关键期习惯及养成策略研究》现场结题暨成果推广活动在四川天府新区第六小学校(以下简称“天府六小”)举行。该课题聚焦“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情感能力”三大核心,旨在推动小学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制定了相应的习惯养成策略。随着课题成果的全市推广,这一实践或将引领更多学校探索“习惯育人”的新路径。  

结题推广活动现场

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天府六小校长张晓蓉在活动中分享了学校六年来的实践探索,通过生动案例和特色做法,展现了“习惯养成”如何成为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支点。“习惯是连接思维与行为的纽带,抓住关键期培养习惯,就是牵住了教育的‘牛鼻子’。”张校长在采访中道出课题研究的初衷。她指出,学校选择“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情感能力”三大核心方向,源于对国家“立德树人”政策的贯彻,也直面现实痛点:一是习惯养成教育“泛而不精”,缺乏针对性;二是习惯培养过度依赖班主任,未形成全员育人合力;三是家校社衔接“断档”,导致习惯难扎根。  

为此,天府六小以“阶段发展”为轴,将小学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关键期,依据学生心理与成长规律设计课程。例如,针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心理落差,学校开发“探秘小学”课程,通过30分钟过渡课堂、趣味任务打卡等方式,培养整理、倾听等基础习惯,帮助孩子从“以玩为主”自然过渡到“学玩结合”。   

低、中、高段关键期习惯培养项目

“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唤醒。”张校长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一名刚入学的男孩因无法适应课堂,翻窗逃跑,甚至惊动全校老师追查。面对这个“找不到优点”的孩子,体育老师发现他打篮球时“有一股冲劲”。学校以此为突破口,鼓励他加入校队,并在各科课堂中放大他的点滴进步。如今,这名六年级学生已成为篮球主力,热爱学习、礼貌待人。“扬长补短,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张校长说。  

类似的案例贯穿日常。在午餐管理环节,学生通过“小担当”角色分工,学习整理饭量需求、规划加餐量,甚至思考“如何让挑食同学均衡饮食”。张校长解释:“整理习惯从有形到无形,最终指向思维与责任感的培养。”  

天府六小致力于避免“校内养成、回家归零”的现象,构建了“三维共育”体系,将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开设“家长学校”,新生入学前家长先上“开学第一课”,通过《幸福种子》《成长种子》手册,细化每月习惯主题,记录家校双向反馈。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校长预约日、家长会等活动,及时沟通学生习惯养成情况,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学校充分利用天府新区共享中心资源,邀请足球名将马明宇等冠军进校园,通过足球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整理习惯、思维习惯等。此外,学校还利用社区公园开展劳动课程,如越野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团队合作、规划路线等,培养规划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将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中,保洁阿姨、保安叔叔也化身“习惯观察员”,及时表扬学生的细微进步,营造良好的习惯养成氛围。

成长的种子》、《幸福的种子》

成长的种子》内页

作为天府新区教育创新的一员,天府六小深度融合本地资源。例如,依托新区“共享冠军资源”,邀请中国前足球运动员马明宇指导学生足球训练。一名女队长曾提问:“比赛前紧张怎么办?”马明宇的回答“专注过程而非输赢”被转化为“思维整理”教案。此外,学校对面的同盟园成为实践基地,学生在“田野课程”中学习土地规划、作物管理,将习惯培养与本土文化自然联结。  

文 樊英 实习生 吴洵怡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