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的哲学理念,我把它用作了我的书名。”3月25日,春光明媚,南岸区海棠溪街道敦厚街社区簪花古道上,重庆作家王雨携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向死而生》,向现场的文学爱好者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
▲活动吸引了文学爱好者的参与。记者 兰世秋 摄
此次活动由南岸区作协、海棠溪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办,也是海棠溪街道“党建统领聚合力 文学春风进基层”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之一。
▲王雨现场分享创作心得。记者 兰世秋 摄
王雨是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原副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填四川》《开埠》《碑》等。《向死而生》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脑瘫患者俞帅奇与病魔抗争的故事。俞帅奇面对艰难的现实,不气馁不放弃,克服种种困难坚持锻炼和学习,最终考上大学,直至成为博士。在这个过程中,俞帅奇的家人朋友,都对他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小说引人入胜,催人泪下。
活动现场,王雨表示,接到重庆出版社的邀约创作这部小说时,他已经知道生活中许多脑瘫患者的励志故事,“其实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在走向生命的倒计时,小说的主人公俞帅奇的人生之路又走得格外艰难。俞帅奇在参加高考时所写的满分作文标题是《给生活加点糖》,这也是我想通过这部小说传递的,‘向死而生’实质上是激扬和珍视生命的价值,鼓励每一个人活好每一天。”
不少关于《向死而生》的书评都提到这部小说的疗愈作用,文学评论家蓝锡麟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感慨《向死而生》传递了爱与希望:“对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著名见解,毫无疑问,王雨领悟了,认同了,进而就以此为题,让他笔下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形象生动地演绎‘向死而生’的哲理。我从不悲观,更不厌世,我常说活着挺好,早已经决意活好每一天。但我以往并不知道海德格尔其人其论,这一次多赖王雨小说《向死而生》,浑如找到了一位异时异域的知音。”
▲参加活动的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重庆新闻媒体作协名誉主席许大立认为,王雨是著名的医学专家,他充分调动了熟知的生活积累,既有精湛广博的专业知识,又有灵感突来的幡然醒悟,写出了一个脑瘫患者的挣扎与奋斗。他用切身体验和朴实通晓的语言绘就了一个脑瘫患者20多年全景式的成长历程。
许大立称,近几十年来,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也发生着转变,由漠视到同情再到实质性帮扶。而经济发展、医学进步也给残疾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希望。残疾人的求学、工作乃至情感生活无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和这个时代同步前进。“这些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尤其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