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更新于:2025-03-26 13:21:30

本文转自:今晚报

  我国古代很多文学家,同时又是史学家;很多文学著作,同时又是史学著作。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作品《尚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著作。

  谈到《尚书》,就不能不谈到晁错。他是西汉初年颍川人 ,喜欢文学,博通经史,深得汉文帝器重,被任命为太长掌故。汉文帝为了长治久安,广泛征求诗书,各地送来不少,可是单单少了《尚书》,汉文帝为此颇感遗憾。

  为什么当时找不到一部《尚书》呢?这就得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说起。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严禁民间藏书,私藏诗书者要斩首弃市。但还是有人不怕死,偷偷把一些诗书隐藏起来,济南的伏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很喜好读书,特别对《尚书》有深入研究。当秦始皇下令焚书时,伏生把自己的很多书都拿出来烧了,唯独把《尚书》悄悄藏在夹墙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接着是楚汉相争,伏生就跑到一个偏僻的地方避难。汉惠帝时,废除了秦朝私藏诗书要斩首弃市的法令,年逾九旬的伏生便回到老家,把藏到夹墙里的那部《尚书》取出来,可惜书的大部分已经霉烂,100篇中只剩下29篇还能辨认。好在伏生记忆深刻,虽然几十年没读《尚书》,依然还能背诵出来。

  汉文帝时,90多岁的伏生在山东一带招收了不少学生进入他的学馆,专门讲授《尚书》。这件事被汉文帝知道,就想把伏生接到长安来讲学,但伏生老迈年高,行动艰难。于是,汉文帝派晁错专程到济南去向伏生学习。由于伏生牙齿已全部脱落,发音不清楚,又加上晁错听不懂他的方言,很难学明白。幸好伏生的女儿羲娥也精通《尚书》,她将父亲的话一字一句告诉晁错,晁错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精心整理之后,再请羲娥核对一遍。这样,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著作(历史著作)《尚书》终于保存下来,传至今世。

春日食螺记
春日食螺记
2025-03-24 11:49:47
老家的竹林
老家的竹林
2025-03-24 11:49:49
压花锁春意
压花锁春意
2025-03-24 11:49:49
《簪花仕女》
《簪花仕女》
2025-03-24 11:49:49
宏村的楹联
宏村的楹联
2025-03-24 11:49:50
药王谷怀古
药王谷怀古
2025-03-24 11:49:50
一种文学史观的建构
一种文学史观的建构
2025-03-24 11:49:51
初春的消息
初春的消息
2025-03-24 11:49:52
指尖上的太平之花
指尖上的太平之花
2025-03-24 11:49:52
在矛盾撕扯中前行
在矛盾撕扯中前行
2025-03-24 1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