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交响诗中聆听两岸心声
更新于:2025-03-24 11:49:52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在民族交响诗中聆听两岸心声

——评民族交响诗《天风海涛》

  ●刘雨濛 王荟

  由作曲家郑光智创作的民族交响诗《天风海涛》,是一部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恢弘之作。全曲由四个乐章构成,主题紧扣海洋与郑成功,生动再现这位历史英豪的事迹,唤起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

  体悟时代召唤与文化认同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郑成功精神的致敬,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呼应。在旋律设计上,《天风海涛》通过民族调式和管弦乐复调技法,将闽南地区的音乐元素与海洋文化特征深度融合,分别描绘了闽台地区的历史脉络、海战场景、思乡情怀以及郑成功的英雄气概,使旋律在结构层次上更显丰富,展现郑成功波澜壮阔、坎坷多舛的一生。在音乐表现上,作品充分突出铜管乐器的恢弘音色,主导动机的多次呈现,立体刻画狂风巨浪下与海盗激战的壮烈场景,使郑成功的英雄形象在听觉上得以塑造并升华,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张力,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

  在文化表达上,郑光智选取民族交响诗这一体裁,通过渲染闽台地区传统的信仰意象,展现香火鼎盛的闽台文化景观,描绘郑成功壮志凌云、收复台湾的历史场景和英勇形象,进一步加深了两岸人民在土地与海洋、文化与精神上的紧密联系,强化了听众的认同意识。《天风海涛》的创作为民族音乐的现代化演绎提供了一个典范,展现了如何在当代音乐创作中融合民族风格,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勾连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

  《天风海涛》多次以波浪式旋律模拟海浪的起伏,在第一乐章《九洲四海》中,弦乐部分演绎出缓慢而富有张力的旋律,仿佛诉说着两岸的沧桑变迁。而庄重的铜管旋律加入,通过歌谣片段的追思与遥望,和弦乐一起勾勒了鹭岛厦门的古时今貌。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千帆过处,古港回响着岁月的涛声,特别在第四乐章《海纳百川》中,郑光智将厦门的民间小曲重组编排,以唢呐为主的吹奏乐器和锣、镲等民族打击乐的配器组合,将乐章推向小高潮,后吹奏乐器和弦乐器展开一问一答的对话,带着对过去的缅怀与对未来的展望。结尾处再现主题,仿佛是历史的长河在岁月的尽头里缓缓流淌,最终在宁静中落幕,留下无尽回响。

  作品通过不同乐章的情境塑造,使听众在音响意象的引导下沉浸于历史情境之中。例如,在第二乐章《覆海移山》中,通过海战场景的音响意象塑造,展现海洋的辽阔与壮美,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郑成功抗清的历史现场,在气势激昂的旋律推动下,深化听众对共同历史记忆的认知与情感共鸣。而在第三乐章《归之若水》中,历史的回响跨越时空,南音元素的创作设计,将两岸共同的记忆串联起来,勾连深层的情感记忆。正是这种情感共鸣,使得《天风海涛》成为兼具历史厚度与文化深度的经典艺术作品。

  厦门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天风海涛》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成功构建了鲜明的地方意象。第三乐章《归之若水》中,以南音和琵琶作为开篇,由一连串缓慢而清晰的单音展开,音色饱满有力。随着节奏的加快,音色变得柔和且流畅。后加入其他乐器,形成和谐的共鸣。在一众弹拨乐音中,融合了南音中特有的打击乐器——“下四管”中的四宝,这种由四片竹片组成的乐器,竹片相互撞击或左右手互击,使其发出像琵琶般连续的声响,形如双钟上下飞舞,为旋律注入浓厚的闽南意象。

  在第三乐章的尾声,三拍子的旋律缓缓放慢,音韵悠然远去,思乡之情悄然涌上心头。乐曲巧妙融合福建南音的典雅韵律与深沉绵长的乡愁意象,以细腻的音乐语言诉说对故土的眷恋。作品以厦门为主题,采用层层递进的声音叙事方式,从宁静悠远的弦乐启程,逐步推向气势磅礴的交响合奏,生动展现厦门从静谧渔村蜕变为现代都市的恢弘历程。作为厦门声音全球化表达的艺术范例,作品不仅赋予城市文化独特的音乐语言,更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了厦门的文化魅力与影响力。

  《天风海涛》用音乐的笔触,细腻地勾勒出闽台两岸的文化记忆、情感联结与地方意象,从文化认同到历史记忆,再到城市文化的表达,生动展现了民族交响诗在当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春分应识节气美
春分应识节气美
2025-03-25 03:54:12
古人问天密钥
古人问天密钥
2025-03-25 04:08:52
茶浓时光浅
茶浓时光浅
2025-03-25 06:05:38
与春风相伴
与春风相伴
2025-03-25 06:11:07
宜居茶的减法诗
宜居茶的减法诗
2025-03-25 06:16:54
一种文学史观的建构
一种文学史观的建构
2025-03-25 06:28:28
从敬惜一本书开始
从敬惜一本书开始
2025-03-25 06:33:55
神奇的“小乌龟”
神奇的“小乌龟”
2025-03-25 06:37:32
休闲孕育着创造
休闲孕育着创造
2025-03-25 06:41:30
四十载笔墨深情
四十载笔墨深情
2025-03-25 07: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