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保健品”套路深 缘何老年人常“踩坑”
更新于:2025-03-26 13:22:20

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一位老年市民家中囤积的保健品

听“专家”讲座能领取鸡蛋、风湿止痛膏等,家里保健品越来越多……这些场景您是否遇到,您家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老人乐此不疲地购买保健品?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商家却利用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心理上的弱点,以及对保健品认知不足,设下了“温情陷阱”,诱导他们高价、多次购买保健品。令人费解的是,家属劝解后,老人仍要购买。这种现象为什么频频发生?

现状:老年人痴迷“保健品”不听劝

“羊奶粉、益生菌、纳豆激酶胶囊、辅酶Q10、灵芝孢子粉……婆婆买的各种保健品堆在卧室吃不完。我多次劝说,婆婆却不以为然,还劝我和孩子跟着她一起吃保健品。”周女士聊起婆婆痴迷保健品的行为,内心充满无奈。周女士的婆婆最初接触保健品,源于一次“免费领鸡蛋”活动。那天,婆婆被街头的宣传吸引,留下联系方式,领了几个鸡蛋。从那以后,她便频繁接到保健品公司打来的电话,邀请她去参加各种健康讲座。讲师绘声绘色地介绍着保健品的好处,婆婆听得入神,花了近万元买了几罐羊奶粉。随后,逢年过节便能收到销售人员的问候,生病了还有专员探望。如此“贴心温情”的服务,令婆婆感动不已。经过持续营销,老人更加沉迷购买保健品,还带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听讲座、买产品。

周女士还发现,销售人员还利用“折扣力度大”吸引老人大量购买产品。为了促使这些保健品快速消耗,销售人员建议较大的口服剂量。比如,每支十元的“益生菌”,要求一日三次,一次三支。这样的用量是否真的科学?周女士不得而知。

在福州工作的市民林先生因工作常需出差,一两个月才有机会回家探望父母。一次,林先生偶然间发现家中多了许多保健品和一台保健器械。细问之下,得知父母竟花费了将近六万元购置这些产品。“爸妈平日省吃俭用,不可能把辛苦积攒下来的养老钱大手笔地花在购买保健品上。”林先生感觉事有蹊跷,怀疑父母遭遇了不良商家的欺诈。

面对林先生义正辞严的质疑,商家不慌不忙地出示了相关保健品和保健器械的生产资质。林先生仔细查看后,产品确实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但是这些产品的价格比市面上的同类产品高出许多。商家声称,他们的产品在品质、原材料、技术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价格偏高。对于林先生质疑的营销过程中是否存在夸大功效的问题,商家坚决予以否认,表示林先生的父母是自愿购买,没有任何强迫行为。林先生虽然满腔愤怒,却又找不出商家的漏洞,难以替父母维权。

探因:商家销售手段翻新查处难

保健品销售乱象频发,不少老年消费者深受其害。这样的现象为什么频频发生?对此,记者走访了南平市延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

“保健品市场的销售手段不断翻新,给我们的取证查处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延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权益股相关负责人蔡驰铃说。过去,保健品违规销售多是通过传统的线下推销,利用小恩小惠吸引群众到场购买。如今,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普及与各地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部分商家“收敛”了不少。

但有的商家打起了“擦边球”。延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曾处理过一起群众投诉,查处现场并没有发现产品宣传单和产品实物。个别商家多以口头宣传,引导老人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易。这些线上操作十分隐蔽,执法人员难以调查取证,即使发现相关电子证据,也容易被删除、篡改。蔡驰铃特别指出,一些消费者通过网银、微信或支付宝向销售人员个人转账,即便备注用于购买保健品,按法律规定只能证明与销售人员有资金往来,不能作为消费凭证。因此,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商家,并索要收据或发票。

“保健品常常披上‘科学外衣’,利用老年人对药品和保健品的认知盲区,大肆渲染夸大保健品‘功效’,制造健康焦虑。”延平区市场监管局市场药品股相关负责人阮传彪分析道,“这些保健品、保健器械往往都有正规的生产来源,至于销售人员是否口头存在夸大宣传或虚假宣传行为,执法人员调查取证困难。”个别销售者还与执法人员打起“游击战”,经常变换销售地点,例如,在居民小区租赁临时场地,进行短期的集中营销。有时打着健康讲座、免费体检、赠送物品的幌子吸引老人消费,待老人醒悟,早已人去楼空。

对此,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给出消费警示,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要轻信“根治”“快速见效”等夸大宣传;不要贪图小便宜,参加所谓的“免费体检”“免费试用”等活动,避免陷入消费陷阱;购买时仔细查看产品的标识、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信息;必要时可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进入“服务”,点击“我要查”,在“特殊食品信息查询”中,可以查验保健食品是否戴有“蓝帽子”,即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认识标志。如果买到不合格的保健食品、保健器械,记得保留包装、票据,以及涉有虚假宣传的资料,立即拨打12315电话进行投诉。

提醒:不可盲目跟风服用“保健品”

记者查阅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对保健食品是这样定义的: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其产品属性为食品,并非药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老人对保健品和药品的认知存在严重的模糊,把保健品当补品、药品。他们往往偏听偏信保健品的功效,将其过度“神化”,认为保健品能够治疗各类疾病,或是进“补”后可以少生病少吃药。一些不良商家也正是利用了老人的这种认知误区,夸大宣传保健品的作用,用虚假话术误导老人。这使得老人在购买和使用保健品时,常常盲目大量购买,甚至用保健品替代药物。

南平市延平区紫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暨小燕发现,不少居民在保健品认知与使用上存在许多误区。其实保健品不宜长期大量服用,错误服用会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还可能导致功能紊乱。比如,许多更年期女性身体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为了改善身体状况会大量补充蜂王浆、雪蛤油等富含雌激素的食品。但是过量补充可能会引发激素和内分泌紊乱,出现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不良后果。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服用药物常常引发了便秘或腹泻等副作用。为了缓解这些不适,在没有充分了解自身肠道菌群实际状况下,他们盲目食用益生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暨小燕提醒老年朋友,服用保健品绝非小事,切不可盲目跟风。此外,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保健品的吸收、代谢和耐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服用保健品前,一定要在专业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后,遵循专业建议,合理、科学地补充保健品。

建议:子女“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许多不顾子女反对,仍旧痴迷购买保健品的老人,多半是被“亲情营销”所蒙蔽。市民张先生的母亲就是其中一位。张先生告诉记者,这些保健品销售员常常使出浑身解数登门拜访,陪老人唠家常,还送些米面粮油,关心老人的饮食起居与身体健康状况。逢年过节,更是早早地送上小礼品,用一些看似充满温情的举动,让老人感受到关怀。他们还会组织策划聚餐、文艺表演活动,甚至带老人外出旅游。虽然老人都是自费出游,但销售员一路照顾,让老人沉浸在“亲情”氛围中,逐渐放松警惕,进而对销售员的推荐深信不疑,购买大量保健品。

回顾老年人频频上当的背后,不难发现,老年人退休之后,社交圈子逐渐变窄,身边的朋友也日益减少,而子女又整日忙于工作,难以抽出充足的时间陪伴老人。这导致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内心深处对亲情陪伴的渴望与日俱增。而不少保健品销售员,精准地捕捉到老人这一“弱点”,让老人在情感的迷惑下,丧失理性判断。

对此,建阳区宝山街道兴建社区卫健管理员王道娟建议,市民应当鼓励家中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或者正规医院组织开展的公益科普讲座、义诊活动,通过这些渠道,让老人获取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增强自我辨别能力。家人也可以主动协助老年人整理病历、检查单以及药品。这看似简单的行为,却能够帮助老人更加系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理性看待疾病的治疗与保健。作为老人最亲近的人,子女要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定期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迷茫。在为老人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子女也不能忽视情感陪伴。通过这些行动,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空虚感,从而降低对保健品和销售人员的心理依赖。相信在家庭与社会共同发力下,给予老人足够的关爱与正确的引导,能逐渐遏制老年人群盲目购买保健品这一乱象的发生。

满架蔷薇一院香
满架蔷薇一院香
2025-03-25 19:31:37
我运动 我健康
我运动 我健康
2025-03-25 19:35:12
中一签能赚6万多元
中一签能赚6万多元
2025-03-25 19:45:52
父亲的拐杖
父亲的拐杖
2025-03-25 19:51:50
机器人小豹上岗
机器人小豹上岗
2025-03-25 20: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