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你眼中的你不是你自己,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自己,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
我们思维自带局限性,很多自以为公允的评价,其实只是片面的观点。
可我们却把这单一的判断,当成了衡量世界的标尺。
却不知道,给多姿世界,套上统一滤镜,用统一标准衡量他人,才是生活过得拧巴的原因。
01
万事皆评判,活在狭隘里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投射”:指个体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态度、愿望、情绪等个性特征投射到外界事物或他人身上。
进而以“自我”的标准,将事物简单划分,以便让其符合“自我”的评价。
然而,凡事以我为主的评判,不仅容易脱离事物本质,更容易给对方贴标签。
看过一个故事。
一对夫妇对面搬来一户新邻居。
一天早上,妻子看到新邻居在洗衣服,便对丈夫道:“新来的邻居衣服洗不干净,每次她晾的衣服都有污渍,她应该学学洗衣服的技巧。”
又过了段时间,再次看到邻居不干净的衣服,这位妻子又说:“都过了那么久,她的衣服还是洗不干净,她应该换好一点的洗衣粉。”
直到一个月后的某一天,妻子突然发现邻居洗的衣服不仅整洁还异常干净,便对丈夫说:“快看!邻居终于学会洗衣服了。”
丈夫看了一眼,淡淡地回了句:“不是她洗衣技术有长进,只是今天我擦了一下咱们家的玻璃。”
有时,评判就像没有擦干净的玻璃,看似是他人的问题,实则是自己的视角沾有灰尘。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当评判家。
学习不好,是因为不努力;赚不到钱,是因为懒惰不奋进;爱生气,是因为不会情绪管理。
简单粗暴的归因,看似合乎情理,实则是自带偏见性的评判。
拿着管子看世界,容易以偏概全地下结论。
抛开评判心,保持开放,见不同,容差异,才能体验世界的丰富性。
02
出口皆评论,言语伤人心
网上曾有人提问:“与什么人相处最影响心情?”
一高赞的回答道出核心:“开口高姿态,出口皆评语。”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过这样的人——自己没多大能力,但只要一聊天,就会自顾自地对他人点评一番。
《非暴力沟通》中提道:“不评论地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易中天在参加《开讲了》节目录制时,一位青年对易中天演讲时,双手插兜的动作提出质疑。
说他双手插兜是自我保护,并借此说他交流不真诚。
易中天听后,解释说动作只是个人习惯,而且这样演讲相对自然而已。
可青年听后并未就此罢休。
随后又批评易中天频繁参与节目只是为了刷存在感,认为他偏离主业。
易中天再次耐心解释,说录制节目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不影响正常教学,也未缺席过任何一节课。
青年听后仍感不满,直接指责道:“那你现在是否也处于业余时间?”
这一次,易中天没有再耐心解释,回“怼”道:“我已光荣退休,有何不可?”
不去了解事实,却对他人妄加评论,本质就是对他人进行精神霸凌。
我们喜欢评论他人,多是想把他人拉入自己的评价体系,用自我已有的叙事逻辑和世界观强加于他人。
借此幻想他人符合自我的标准,以此来维护内心的秩序。
可越是固执己见,越容易困在自我编造的幻境,虚假且不堪一击。
人各有异,遇不解之事,内心多一些包容,嘴上少几句评语。关系融洽了,相处才能更舒心。
03
不惧他人言,活在自洽里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即将结婚的小夫妻,男人打算送给女人一枚精美昂贵的钻石,但是要花费几万美金。
女人知晓后,考虑到当前生活的拮据,便对男人说:“与其花大价钱买钻戒,不如把钱用来改善生活。”
两人商量后,到一家珠宝店挑选一枚简单的银戒即可。
选购时,导购员听闻两人是来准备挑选婚戒的,给两人介绍了很多昂贵的钻戒,女人都拒绝了,表示想看看简单款式的戒指。
她看中了一款仅需要130美金的戒指。试戴戒指时,店员不仅没有给予祝福,反而嘲讽道:“简直不敢相信,现在还有男人会用这么便宜的戒指来结婚,你这婚结得未免也太悲哀了。”
面对店员的嘲讽,女人只是礼貌微笑地回了句:“结婚并不一定需要上万的钻戒和兴师动众的仪式。”
可店员听后不仅没有停止说教,反而叫来店里几个同事,对着女人就是一顿输出。
女人并未受到店员的影响,最终只买了130美元的戒指。
也许在店员眼中,廉价的戒指象征着廉价的婚姻,却不知在女人眼里,将省下的钱改善生活远比戒指更为重要。
人都习惯以自我视角臆断他人想法,评判他人选择,合理自己猜想。
可千人千面,角度不同,标准各异,看似客观的评价,本身也会受视角所限。
古人有言:“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
他人眼中的美景,亦可能是让你我陷入泥泞的陷阱。
生活没有统一标准,不要把生活的话语权,放在他人的嘴里。
以自我感受为基,活得自由自洽,就是幸福生活的最好状态。
眼中带尺,难以看到事物的全面,放下评判,方见到世界的多样。
万物的运行都遵循自己规律,生活的样式判若云泥。
不以自我为标准,对他人下定义,交往更暖心。
不被他人之言打乱节奏,自洽更舒心。
人容得下不同,还能坚守本心,手握自洽密钥,生活必将无所畏惧。
作者:墨錡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