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一书中写道:“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整日为生存奔波,为功名劳碌,在不知不觉中,被外界的评判和标准裹挟前行,越来越迷失自己。
想挣脱外界枷锁,回归内心平静,可以这样做。
01
不比较,专注自我成长
美国作家马歇尔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人做比较。”
网友@小芸分享过自己一段痛苦的人生经历。
小芸长得漂亮,自己和老公都是重点高校的高材生,儿子也健康可爱,但小芸却活得压抑痛苦。
她和老公都是打工一族,整日有忙不完的工作,就算周末也经常加班,难得带孩子去一趟公园。看着那些有钱、有闲,可以边养花种草边陪娃长大的同龄人,小芸觉得自己就像个机器,生活毫无幸福可言。
双方父母身体不好,不能帮忙带孩子,只能请保姆带。看着身边同事,都有父母帮忙,小芸觉得自己命不好,花钱指望不上父母,带孩子也指望不上。
同学聚会,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开公司、拿高薪、买别墅,再看看自己累得要死的工作,无法实现诗与远方的工资,小芸十分痛苦,她觉得自己到底还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直到她遇到了一位心理咨询师,说她的痛苦是源于向上比较。咨询师让她不妨换个思路,看看自己拥有什么?比如双方健全的父母、完整的婚姻、健康的儿子、稳定的工作……光这些就已打败了90%的同龄人。
小芸这才终于从无休止的比较中抽离出来,慢慢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
人到中年,经历不少风风雨雨,最不该做的就是处处比较。
电影《你好,旧时光》里有句台词:“最好的生活,永远是别人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烦恼,自我消化就好,何必因自己的烦恼仰望别人的快乐;日子什么样,自己是导演,好坏都各有滋味,何必总去羡慕别人的幸福。
人生百般滋味,生活各有不同。愿我们都能按自己的节奏,不与任何人比较,活自己的人生,赏自己的风景。
02
不自证,锻炼强大内心
莫泊桑在小说《绳子》中写道:“他人的误解和嘲讽,就像一根束缚你的绳子,你越在意、越辩解,绳子就会勒得越紧,让你在自我怀疑与消耗中逐渐窒息。”
我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后来凭借自己出色的写作、演讲能力,很快提干,成为中层领导中最年轻的一位。
有一天,我听到了一些流言蜚语,说我是靠着某些关系才走上这个位置的。当时年轻气盛,心中恼火,为了自证“清白”,甚至与人当面对峙过。
可是,不管我如何解释,都没有人支持我、理解我。
那段时间我像掉进了负能量旋涡,各种声音让我难过、痛苦、抑郁,甚至想过逃离。
后来一位老领导对我说:“关上耳朵,提升业务能力,漂漂亮亮做几件大事,比到处解释有意义。”
从那之后,我尽量减少参加不必要的活动,默默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策划能力。随着工作业绩越来越出色,各种负面信息也慢慢消失了。
相声演员郭德纲说:“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枉。”
面对他人的质疑、误解、否定,不必急着解释、证明。因为在看热闹人的眼里,解释就是掩饰,找证据就是挣扎。
质疑声就像火苗,你越自证,火烧得越旺。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视,强大内心,做自己该做的事。火苗因缺氧自然会慢慢熄灭。
余生,愿我们永远不要苦苦自证,遇事把自己当局外人,用实力强大自己,快乐本心。
03
不内耗,挣脱精神枷锁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谁能折磨一个人,除了他自己。”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本身肩头责任重大,再把太多的石头往心里塞,必然会郁郁寡欢。其实,很多时候,让我们不快乐的不是生活本身的难,而是心里的怨和结。
我参加了一个读书会,听一位书友讲起过她与父亲的故事。
书友小雯30岁那年,父亲要拿着家里仅有的13万元离开家去广州创业。
小雯听完父亲的“宏伟计划”后,断定父亲被骗了,就说服他放弃。谁知父亲异常固执,父女俩大吵起来,怒火中烧的父亲甚至十分过激,去厨房拿起出了菜刀。
从那开始,父女俩形同陌路,即使春节坐一张桌子吃饭,谁也不理谁。
但小雯常想起小时候,坐在父亲肩头赶大集、看电影;父亲经常像变戏法一样,从怀里掏出零食;还有她发烧了,父亲冒雨把她背到医院。想起这些,小雯心里像扎刺一样疼。
她忘不了父亲对她爱,又憎恨父亲对她的狠。
整整十年的时间,她活得痛苦而纠结。
直到父亲七十大寿那天,她才在母亲的劝说下,给父亲认错,父亲抱着她,哽咽落泪。小雯说那一刻,感觉天晴了。
其实,内耗是一场自编自导的“闹剧”,消耗心力又不能解决任何实质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要么和解,要么忘却。
作家三毛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人是情感动物,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当身陷痛苦中无法自拔的时候,就开始内耗。想办法走出来,才是对自己最好的爱。
余生,愿我们都能倾听内心的声音,不执拗、不强求,及时化解负面情绪,远离精神内耗,轻松过好每一天。
作者: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