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职位上,我已无法雇佣连基础AI提示都不会写的人。随着科技进步,这个期待只会不断提升,直到所有知识工作者都必须熟悉GenAI工具。”Google大脑之父吴恩达在2025年AI EXPO Taiwan开幕对谈中指出,拥抱GenAI的重要性。尤其,是利用GenAI来辅助程序代码编写。
吴恩达一直以来大力提倡AI及软件开发教育。本次对谈中,他再次强调:“现在环境,学习写程序,对所有人都是值得的投资。”在软件开发界,一个常见概念是可以快速产出高价值贡献的“10X工程师”。他指出,其他领域职位,也能结合软件开发能力,成为10X招聘人员、10X医师、10X分析师。“这种人才,可以轻易获得高于同行的报酬。”
使用GenAI来辅助写程序,更能大幅降低个人和企业的试错及创新成本。甚至,他观察,有许多小型创业公司团队用来打败规模大于自身的对手。
利用GenAI写程序,一大用途是快速打造创新主意的试作品(Prototype)。吴恩达指出,试作品通常是一个独立程序,在安全、可靠性、规模化设计,以及与企业既有系统集成的需求,都非常低。不过,现在仍有许多企业,连打造试作品,都需要经过隐私权审查、道德审查、人事审查、法务审查、营销审查等重重关卡,“任何一个小项目,都需要5个VP签核同意,这种做法会让所有开发流程嘎然而止。”
他建议企业,打造出沙盒环境,限制敏感数据和硬件资源访问,让员工能自由开发原型。而不是,只花费数日打造原型,却花费数月等待上级点头。
吴恩达以自家企业为例说明:“在AI Fund和其他公司,团队可以打造很多项目,完全不用我过问。”前几天,他与台湾AI Fund同事谈话后,隔天早上7点就收到同事自主开发的试作品。他表示,这虽然不是什么惊为天人的作品,但用AI开发,使员工能用非常低的时间成本,来快速试错、改进。他本人也时常用GenAI来写程序,给自家团队参考,并发展成正式功能。
“如今,用GenAI辅助,开发试作品的成本可降低10倍左右。”吴恩达说,企业可以轻易打造20个试作品,毫不心疼的舍弃其中18个,只为了找到其中2个可行做法。“聪明的企业已经看到这点,大力拥抱用GenAI来辅助程序开发。”
吴恩达也针对现在热门的代理型AI(Agentic AI)与模型上下文协议(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技术,做出评论。
他直言:“大约6个月前,许多大企业的营销部门开始到处用Agentic AI这个词汇,或许这使外界对这个技术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不过,早在去年,Agentic AI就广为科技界,尤其是创业公司企业所用。“从医疗诊断、采购、法律文件处理,科技界都开发出完整好用的Agentic AI工作流程。”
吴恩达则对用来让模型更容易与外部服务和工具沟通的MCP,抱持乐观但务实的看法。“MCP让AI更容易访问各式工具,是个好技术。不过,全球是否会采用统一MCP标准,还有待观察。”他还提到,比MCP更高端一步,让AI代理人而非模型来互动沟通的ACP(Agent Context Protocol),也是一项值得期待,但仍处于发展非常初期的技术,前景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