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达州日报
□肖仁杰
三国时期,风云跌宕,风流人物如天上星,熠熠生辉,至今人们说起三国,刘、关、张,说是家喻户晓一点都不夸张,戏曲中的白脸“曹贼”也已成为流行歌曲中的内容。作为刘蜀政权所在的四川盆地自然是有许多关联三国人物的风土人情,渠县关于三国最为有名的是张飞大战张郃的八濛山古战场遗址,那人杰辈出的年代所留置的点点星辉,于今已被建设成八濛山公园,人们于山上可凭栏远眺山河万里,可追古思今之家国情怀,更可念天地之悠悠。然而,渠县的三国人物最为有名的不是张飞,而是籍贯宕渠(渠县)的蜀汉主要将领王平。
《三国志·王平传》记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渠县)人,少时养于外祖家,称何平,后复归王姓,且记王平一生只认字十余数,于此可知王平少时必是颇有磨难,无论是外祖家还是回归本家后,都没有机会识字读书。或是本家、外家都不富有,没有接受教育认字的机会;或是王平于本家受诘难,没有读书的机会。无论何种情形,王平后任镇北大将军职、封安汉侯,成为蜀汉政权的权臣,依然只认字十余,是史书的记载。文不成,那只有武成了。王平所在的宕渠旧地,自古以来便是“号为神兵”的板楯蛮或是賨人的家园,板楯是武器中的一种,以武器为民族族称,便可知武力于此族的重要性。王平作为宕渠賨人后裔,生来具有本民族的特性,亦是平常。乱世重武,只为求生,况生来兼具武力属性的王平,以武为自身求存、求重用,也是自然。
建安二十年(215年)于宕渠(渠县)颇为重要,这一年的十一月于县境内发生了著名的宕渠(八濛山)之战,此战阻止了曹操南下略巴地的企图,为刘备奠定蜀汉政权打下基础。也是这一年,王平出现于史书中,八濛之战前的九月,賨邑侯杜濩、巴夷王朴胡随张鲁率賨人于汉中依附曹操,此次賨人北迁应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王平也是其中一员。八濛之战曹军失势后,刘备得巴东、巴西之地,曹操且迁汉中民往洛阳,王平随之到洛阳,并任代理校尉,为基层武官。杜濩、朴胡于此后不见史书记载,应是出了巴地之后,二人的作用没有在巴地时那么重要,没有特殊的军事、政治等能力,只能作为賨人的管理者依附于曹军了。
217年至219年刘备与曹军的汉中之战,最终刘备得胜,也是此时,随曹军从洛阳来战的王平归降刘备。人们对王平降刘有了许多臆测,有说是与当时主将徐晃不合,且本就是宕渠賨民,思乡有之,刘备胜利有之,总之因缘际会下回归家乡,所以降了刘备。有说是在曹不受重用,只为基层武官,连最低的杂号将军都不是,因刘备于汉中之战中大胜,乘势降了刘备。有说是王平本为賨民,信奉的是五斗米道,汉中为五斗米道的大本营,宕渠是五斗米道的群众基础所在地,王平为信仰在刘备胜利后降刘。不论何种原因,王平于219年降了刘备,拜牙门将、裨将军,进入了将军的门槛。此后,刘备与诸葛亮都没有因他是降将而有所猜疑,重用有加。
王平进入史家视野,被人所熟知的当然是“失街亭”了。街亭处于陇山的山口,是陇西与关中的门户,当时曹操所任命的陇西太守游楚说:“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敝耳!”意思是说,若你诸葛亮守住了街亭,一个月之内陇西郡官吏将降服于你,若你守不住街亭,切不断陇西与关中的联系,就无法实现经营雍凉(西北要冲)的计划,那你的北伐就是空耗人力、物力而已。可知街亭的得失是诸葛亮北伐成功与否的关键。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旋即反叛,魏国朝野震恐,形势在刘蜀一方。恰是时被委以重任的马谡败于魏将张郃阻断水源之计,上演了人人所知的“失街亭”,没能阻击增援陇西的魏军,使诸葛亮进无可据,只能退兵,北伐失败。街亭之失,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诸葛亮斩了主将马谡及张休、李盛,夺了黄袭兵权,守街亭的主要将领死的死、失的失,唯有任先锋的王平于此战特加褒奖,升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于一片哀声中于军中头角峥嵘,殊为显眼。王平在街亭之战前劝言马谡“舍水上山”的决定,在马谡不取的情况下率一千人马于山下驻扎。战中击鼓令张郃疑有伏兵不敢出击,收容散兵,从容回撤。王平的杰出表现是街亭之战中蜀军的唯一亮点,他的升迁理所当然,诸葛亮由此重用王平,为其后成长为后三国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打下基础。
于此不得不说“统五部兼当营事”事,不得不提“无当飞军”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征服南中(云南、贵州、四川部分)后不惜本钱,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以蛮夷一户一兵为兵源,组成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便是“五部”与“无当飞军”的由来。传无当飞军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擅长野战,因有兵械扎马钉和弩箭及地利把握力,非常精于防守作战。无当飞军便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特种兵,为蜀汉后期军事主力之一。三国时期,著名的特殊兵种有吕布的“陷阵营”、曹操的“虎豹骑”、公孙赞的“白马义从”、袁绍的“大戟士”“先登营”、孙吴的“解烦兵”、刘备的“白耳兵”,诸葛亮的“无当飞军”亦于三国中后期登场亮相。街亭战后,王平“统五部兼当营事”,成为无当飞军的第一任统帅,可知王平统兵的能力,亦可知诸葛亮对他的看重与重用程度。从228年到248年,王平在去世前的二十年间统领无当飞军,其去世后由张嶷继任。254年姜维第七次北伐时,为了掩护主帅退却,约五千飞军在张嶷的率领下与兵力二倍于己的魏军同归于尽,张嶷本人也实现了他“杀身以报”的承诺,所当无前的飞军烟消云散,蜀汉失去了王牌军队,怕也是预示着蜀汉政权雨打零落去的结局。
张郃与宕渠(渠县)缘分颇深,先是215年与张飞战于宕渠八濛山,间道败走。次是228年,街亭战中唯有宕渠王平于张郃大军注视下安然退走。再是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围祁山,张郃率兵攻打坚守祁山堡南围的王平所率无当飞军部,张郃不能胜,其后在追击后撤诸葛亮部时,在木门道(天水西南)谷口中伏,膝盖中箭去世。亦有学者推测,张郃膝盖所中之箭便是无当飞军所擅长的弓弩射出的毒箭,否则不会这么容易去世。有人推测,明知不可为,司马懿依然强制张郃追杀诸葛亮部,张郃之死乃司马懿借刀杀人,以达到去除竞争对手的目的。历史太久远,张郃究竟如何殒命,是不是死于王平无当飞军部的毒箭,毕竟都是推测,但无论如何,张郃之死与诸葛亮、王平都脱不了关系该是无误的,王平两胜“五子良将”之张郃该是无误的。
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的魏延事实上为当时蜀汉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人,依其性格理所当然认为自己该是丞相去后蜀军的统理者,于是便发生了与统理退军事宜的丞相府长史杨仪对峙于褒谷口事件。此时与魏延正面交锋的不是杨仪而是杨仪派去的王平,两军相峙间,神奇的事发生了,王平于阵前喝斥魏延不听丞相令擅自抢先撤兵,责问魏延如此行事如何对得起尸骨未寒的丞相,魏延所领兵将听之觉得非常有理。于是,魏延所统部不攻自散。“魏延案”以魏延被马岱所斩、灭三族终结,长史杨仪于第二年被贬为庶人自杀身死,此案最大受益者似乎是王平,其后升后典军、安汉将军,兼任汉中太守。虽只识十数字“性狭侵疑”的王平军事才能不容置疑,但他以何种口才在拳头硬才是硬道理的军阵间“以理服人”,让一场军事动荡没有血流成河,只以主将逃亡烟消云散,确实不容人不多想。历史不会在多想中真相大白,若只看其得利者是谁,想来王平在此案中不会多无辜,也只能想想而已,历史的趣味便也在其间绵延往来。
《蜀书杨洪传》“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黄权言“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可知汉中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故而所任汉中都督职位的将领都是同时期蜀中最杰出将领,以直面曹魏的军事进攻。汉中都督先后四任,分别是魏延、吴懿、王平、胡济,王平在魏延案后担任汉中都督吴懿的副手,237年吴懿去世,王平任汉中都督,封安汉侯。244年3月,曹爽率六七万步骑号称十万进攻汉中,王平守军不足三万,大部分将领主张收缩兵力至盆地内部的汉城、乐城坚守待援,汉中盆地“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王平力排众议坚守盆地外围的黄金、兴势等要塞。四月,魏军被阻于兴势(今陕西省洋县八里关镇),供给困难,牛、马、骡、驴多死,兵疲意懈,益州刺史的蒋琬率领的涪军及时赶至汉中进行增援。五月,费祎率军绕道占据三岭,截击退军的曹爽,曹爽大军除郭淮提前撤离的先锋部队,其余几乎全军覆没。兴势之战后曹魏在汉中带一直对蜀汉采取守势,汉中在此后有了近二十年最长时间的安定。王平在此战中贡献了古代以攻势防御取胜的典型战例,刘伯温所著的《百战奇略》中,此役被归类为“退战”,说两军作战,如果敌军占据险地,战局陷入困境,就应早早退兵,以保全军。《三国志》记“是时,王平在北,马忠在南,邓芝在东,咸著威绩”,三人分别面对北方的曹魏、南面的南中诸蛮夷、东面的孙吴,成为事实上的国门守护者,三人被称为蜀汉的“平安三侯”。248年,王平去世。
“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是前蜀汉时期的五虎上将成为过去式后,人们对蜀汉中后期名将的描述。王平一生戎马,史载虽不识字,但一生好学,以《史记》《汉书》为鉴,口授的公文书函有见地有条理,仍可视为文韬武略的典范。陈寿断语“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又将王平作为历史人物生活化、平民化。审慎的性格给予他充足的审时度势的时间与空间,才会让他每一次人生关键期的选择相对正确;崇武的民族本性给予他生存、历练、成功的坚实基础,才会让他抓住每一次发挥所长的机会;坚定的民族信仰给予他前进的动力,才会让他守土有责为家为国竭尽所能。宕渠的山水养育、包容着每段历史时期每一个宕渠儿女,王平于“白骨露于野”人命如草芥的动荡时期成为那璀璨将星如云中的一颗,既是他个人的努力,亦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宕渠山水反馈于历史的回报。为宕渠山水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