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血管不好的人来说,日常的锻炼常常是他们的一大挑战,很多人以为散步只是件简单的事,但其实它是检测你血管健康的一个小窗口。
想知道自己血管状况是否还不错,试试散步后的表现就可以?
作为一个有着多年医院工作经验的医生,我常常听到很多人对这些问题表示困惑,尤其是年纪稍长的患者,总觉得散步是一个简单的活动,没什么大不了。
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血管健康的好坏,往往会体现在散步、运动等日常活动中。
许多人在散步后,都会注意到手部的变化,你有没有发现,一些人走得稍微有点累,手指头、手掌就开始变紫?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中年女性,平时有点高血压,体型偏胖,经常感觉到手部发紫或者手指发凉。
她每天坚持散步半小时,觉得这样有助于提高身体健康,但每次走完后,手部的发紫现象总是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在寒冷季节,手脚发紫的情况愈发严重。
检查发现,她的血管弹性差,血流供应不足,导致末梢循环不良。
如果你散步后手部没有出现明显的发紫、发凉,说明你的血管仍然能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手指、手掌,血液循环正常。
相反,如果每次散步后手部发紫,或是长时间没有恢复到正常肤色,可能是血管硬化、堵塞的早期征兆,应该引起重视,尽早采取措施。
我们在进行轻松的散步时,一般不应该觉得特别累,但有些人,在散步之后却常常觉得气喘吁吁,或者体力恢复非常慢。
可是当血管弹性减弱时,血液就无法及时流动,导致体力恢复变慢,甚至感到异常疲劳。
曾有一位做金融的中年男性,因工作压力大,长期缺乏运动,导致了血管的弹性变差,他平时一运动,体力恢复得特别慢,甚至有时候需要十几分钟才能缓过劲来。
而通过检测他的血管健康后,我们发现他的动脉壁已经开始增厚,弹性大大降低,导致血流不畅,建议他进行有氧运动来改善血管的健康,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他的体力恢复速度明显提高。
血液流动不畅就会导致下肢末端的温度较低,尤其是在运动后,血液应该流向腿部和脚部,但血管如果硬化或堵塞,血液流动就会受到限制,结果就是你常常感到腿脚发凉,甚至可能有麻木的感觉。
我曾治疗过一位年轻的工地工人,他总是觉得自己在散步后,尤其是在工作间隙散步时,腿脚变得冰凉,根本没有办法恢复正常。
通过一系列检查,我们发现,他的下肢动脉出现了轻度堵塞,导致血液流动受阻,通过运动治疗和药物调节,他的情况逐渐好转,腿脚发凉的现象也不再频繁出现。
腿脚发凉的症状不容忽视,它不仅仅是寒冷的反应,更可能是血管堵塞或血流不畅的表现,因此,如果散步后出现这种现象,一定要引起警觉,及时进行血管检查,避免病情加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忽视血管健康的维护,血管健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需要通过平时的饮食、锻炼等方面来保持。
有些人一闻锻炼血管健康,便急于投身高强度运动,却不知过度运动或致血管受损,初涉锻炼之时,万不可令自身过度疲惫。
散步是一种非常适合血管不好的人的锻炼方式,它不需要太高的体能要求,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善血管的健康。
科学的研究表明,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散步,有助于提升心血管功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并且能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降低高血压、血糖等疾病的风险。
在寒冷的环境中,血管容易收缩,这可能导致血流不足,增加心脏负担,而在炎热天气中,血管容易扩张,体内血液流动加速,容易造成心脏压力过大。
有一位工作繁忙的中年男性患者,每日必行晨跑,他惯于天刚破晓时跑步,可曾有一段时间,频繁胸闷,尤其在寒冷冬季跑步之后,症状更趋严重。
经详细检查,发现其长期于寒冷环境中跑步,致使血管过度收缩且压力增大,如此一来,血管负担过重,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运作。
锻炼后的恢复时间举足轻重,许多人锻炼后,要么急于回归日常活动,要么觉得稍事休息即可。
特别是对血管健康不好的人来说,锻炼后的休息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疲劳,更是为了让血管和心脏有足够的时间恢复,避免运动对身体的伤害。
我曾有一位患者,他平时过于忙碌,工作压力大,经常锻炼后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导致血管压力过大,心脏功能逐渐下降。
通过对他进行健康评估,我们发现,他虽然锻炼得很勤奋,但运动后的恢复期却做得不好,导致体内的乳酸堆积过多,肌肉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这对心脏和血管造成了较大压力。
适当的恢复时间,能够帮助血管保持弹性,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恢复期的长短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身体给血管“休息”的时间越长,血管的修复效果就越好。
尤其是在做有氧运动后,给身体和血管足够的时间恢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血管的健康状况。
血管不好的人并不是不能锻炼,相反,适当的锻炼能够大大改善血管健康,帮助提高生活质量,记住,保持血管健康,是一项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而正确的锻炼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血管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曾玉花,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肺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4-09-25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