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分为宁夏部分的“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东套”又分为“后套”和“前套”。
- 西套平原:即宁夏部分的银川平原,位于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
- 后套平原:在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主要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
- 前套平原:也叫土默川平原,位于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
河套平原东起贺兰山,西至吕梁山,南抵阴山,北达长城。它不仅涵盖了黄河“几”字弯及其周边的丰富流域,更囊括了银川平原(宁夏平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的部分区域。
河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内陆断陷盆地。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中,蒙古地块向华北方向挤压,受鄂尔多斯坚硬地块阻挡,阴山山脉褶皱成山,河套平原断陷为沉降盆地。
新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期,阴山山脉再度隆起,山前产生东西向大断裂,河套盆地强烈相对沉降,为平原的形成奠定了地形基础。
黄河流经河套平原,携带了大量泥沙。上更新世黄河河套平原段逐渐形成,湖积层上普遍覆盖着黄河冲积层,沉积物以砂土和粘土为主。随着山地上升相对速度加快,黄河数次改道,大量冲积物质遗留下来,逐渐形成黄河冲积平原。
此外,阴山山脉的山前冲积、洪积物开始堆积,形成冲积洪积扇群,并逐步发展构成山前洪积平原,与黄河冲积平原相连,共同构成了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整体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整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阴山山地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
山麓阶地主要分布在阴山山前,是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由于山地底盘不断上升形成,是山地长期侵蚀和堆积作用的结果。
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由阴山山脉的山前冲积、洪积物堆积形成,自山麓向平原逐渐倾斜,地势较高,组成物质颗粒较粗,多为砾石、砂土等。
黄河、大黑河冲湖积平原,是河套平原的主体部分,由黄河及其支流大黑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而成,地势平坦开阔,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多为砂土和粘土,土壤肥沃,是主要农业区。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
主要河流有黄河、大黑河等,地下水资源丰富。此外,还有100多个湖泊,如乌梁素海、哈素海等,在蓄洪、灌溉、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河套平原的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河套人”便在河套平原繁衍生息。20世纪初在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河套人”化石及细小石器,标志着河套文化的诞生。新石器时代,河套地区出现众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与农业相关的石器、骨器以及植物种子,表明当时农耕文化已有一定发展。
春秋时期,河套平原是多民族活动的舞台,成为北方各民族较早融合的地区。战国中期,河套平原被匈奴牢牢掌控。后来,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将河套平原纳入赵国统治,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征匈奴,将匈奴势力逐至北河以北,夺取河南地(即河套平原一带),并迁徙内陆平民至河套,还将赵长城等连接起来构筑防御体系。
汉武帝时期,通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南之战等,解除了匈奴对河套地区的威胁,大规模开展屯垦活动,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入河套,推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套平原成为民族融合的中心区之一。各民族在此交流往来,文化相互渗透,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进一步融合,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色彩。
唐朝时期,唐肃宗在平定安史之乱前,曾以河套平原为大本营。唐后期,朔方军在实战中崛起,其根源也与河套平原有一定关系。这一时期,河套地区的农业、畜牧业继续发展,同时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交往的重要地区。
宋辽时期,河套平原是西夏立国的基石之一。西夏在此发展农牧业,建设城池,使其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区域。同时,宋、辽、金等政权与西夏在河套地区及周边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关系。
元朝时期,河套平原成为其统治下的重要区域,农牧业继续发展,同时交通和商业也有所进步。
明朝时,“河套”之名正式出现。明朝与蒙古在河套地区时常发生冲突,明朝还在这一地区修筑了大量的长城等防御工事。清朝时期,山西等地的百姓“走西口”,一部分人来到河套一带谋生,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河套平原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近现代,河套地区有王同春开发水利等事迹,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冯玉祥在五原誓师,投身于国民革命事业。傅作义领导绥远抗战,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河套平原成为抗日的重要区域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河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和防沙治沙等工程,如开挖总干渠、总排干,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等,各民族共同戍边兴边固边,河套平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河套平原资源丰富,平原及周边蕴藏多种矿产。巴彦淖尔市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6种,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种有38种,如铜、硫铁、铁、铅、锌、钼、金、石墨、硅石等,
黄河流经河套平原,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年径流量250-300亿立方米,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此外,河套平原地下水也较为丰富,黄河北岸山前埋藏较深,平原较浅,由10-30米减至2-3米,黄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约1-3米。
河套平原土地肥沃,地形平坦,有耕地1370.22万亩,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番茄原料生产和番茄制品加工基地。
河套平原年日照时数3000-3200小时,西多东少,日照百分率67-73%,年总辐射量627千焦耳/平方厘米,太阳能资源量居全国前列,具有开发太阳能的良好条件。
该地区风能资源富集,年平均风速达8米每秒以上,稳定性好,开发价值高,具备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的条件。
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景点包括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乌梁素海旅游区等。乌梁素海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此外还有中国八大沙漠之一得乌兰布和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