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战败引爆了两个火药桶:一是兵力真空。
刘备东征带走了五万精锐,占蜀汉总兵力七成,导致成都周边只剩老弱病残。
黄元叛乱时,守军甚至凑不齐两千正规军去镇压。
二是财政枯竭,刘备出征前强征的"军用钱"每户高达二十万,相当于普通家庭五年的收入。
当南中的雍闿听说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立即派人联络东吴:"蜀主已失其鹿,南中当自取之。"
叛乱最积极的恰恰是受益州本土势力支持的豪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时,益州籍官员在决策层占比不足15%。
而叛乱头目雍闿家族世代掌控益州郡,太守正昂被刺杀后,继任者张裔到任就被绑送东吴。
这些地方豪强不是要推翻蜀汉,而是要恢复刘璋时代的自治权,
当年刘璋允许大族私拥部曲、自征赋税,而刘备却严格执行"兵归国有,赋税上缴"。
刘备入川后实施的盐铁专营、直百钱等经济政策,严重损害了益州豪强的利益。
以直百钱为例,政府用面值百倍的铜钱兑换民间物资,相当于变相掠夺财富。
而荆州籍官员大量圈占成都平原良田,这些土地原本都是益州大族的产业。
黄元在蜀郡以西的汉嘉郡造反,雍闿在益州郡(今云南东部)起兵,朱褒在牂牁郡(今贵州)响应,这三个地方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兼本土豪强大本营。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东州兵势力范围的巴西、巴东等地相对稳定,因为这些地区早在刘璋时期就被外来势力控制。
蜀汉四相中的蒋琬、费祎、董允全是荆州籍,益州本土出身的要员只有李严,结果李严还因阻挠北伐被废为庶人。
直到蜀汉灭亡时,谯周等益州大儒还在私下传播"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巴不得司马家早点打进来。
所以根本不存在"不肯体谅刘备"的问题,而是外来政权与本地势力的矛盾总爆发。
当荆州集团失去武力威慑,当成都的金库里再也掏不出钱粮,益州豪强自然要掀桌子。
后来诸葛亮能平定南中,靠的也不是本地人归心,而是把孟获等首领调到成都当人质,同时留用李恢、吕凯等"带路党"维持表面平衡。
景耀六年(263年)邓艾兵临城下时,谯周等人极力主张投降,根本原因就是益州士族早已和司马昭暗通款曲。
反观荆州集团的后裔,如诸葛瞻、张遵、黄崇等人,全部战死绵竹,用鲜血证明了谁才是这个政权真正的既得利益者。
刘备集团为"复兴汉室"奋斗四十三年,最终发现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曹魏或东吴,而是自己治下的益州人。
当外来统治者与本土势力始终处在对立状态,任何一次军事失败都会演变成政权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