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长江文明溯源
更新于:2025-03-31 23:47:41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连晓芳

3月28日,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会上,从历史脉络到现实启示,从本土实践到国际视野,专家学者围绕长江上中下游区域文明和多学科、跨流域视野下的长江文明溯源,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时间;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漆木弓;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现了长江流域出土年代较早的铜矿石以及5000年前的施釉陶器;江苏苏州张陵山遗址出土了最早的良渚文化兽面纹玉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以《长江流域史前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为题作主旨演讲,盘点了一系列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中国之最”,并指出长江流域史前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指出,一系列考古学成果充分证明,长江是人类稻作农业文明的最早诞生地,也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传播中心。“长江稻作农业文明作为人类伟大的物质文明创造,奠定了长江文明中其他文明要素创造、发展的基石。长江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攀上一个又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峰,也为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贺云翱说。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文化原型是长期生活实践在历史、文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形成的典型经验集合,体现为独特的文字、语言、哲学、艺术、习俗和行为模式等表征体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围绕“全球大河文明视域下长江母亲河的文化原型”这一主题作了分享。在他看来,长江与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因为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造就风格不同的母亲河原型意象。这种文化意象上的差异具有强烈的共生互补性,促成了中国人文历史中的江河互济格局,也塑造了刚柔并济的祖国母亲气质。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勄从“古国”出发,考察长江下游先后出现的太湖平原“崧泽古国”、巢湖平原“凌家滩古国”、太湖平原“良渚古国”和山前沿江平原“薛家岗古国”的演变史。他认为,长江下游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的重要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潮中独树一帜,太湖平原的文明化历程映射出中华文明起源模式的多样性和多元性。“长江下游史前文明的实质是酋巫政体(结合了酋长和巫师权力的政治体制)发展、演化、转型的历程,古国时代的太湖平原完整地诠释了长江下游的文明化历程。”张勄说。

长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世代代滋润着华夏大地、哺育着人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看来,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在以往,黄河和长江交相辉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在未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仍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使中华文明永葆青春。”葛剑雄说。

当下,学界对长江文明开展溯源研究,目的是探索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特色地位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实现古为今用的目的。“相信长江流域及长江文明都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研究表明,长江文明所具有的创造性、独特性、连续性、规律性,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特性,也展现了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地位。”贺云翱说。

开展爱心义卖活动
开展爱心义卖活动
2025-03-25 15:07:28
植此青绿不负春光
植此青绿不负春光
2025-03-25 15:40:17
现场授信金额31.9亿元
现场授信金额31.9亿元
2025-03-25 16: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