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过期不等于有毒,关键看这几点,学会判断再决定要不要扔!
更新于:2025-04-01 14:56:28

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对9项现有标准进行了修订。这一新规的发布,特别是对保质期和消费保存期的标准进行了一系列更新,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究竟这些新规定会对消费者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地看待食品的保质期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深入解读一下。

许多人家里都有这样一个困扰:明明食品还在保质期内,但又怕食用过期食品会带来健康隐患;相反,一些食品虽然已经过期,却仍然觉得“不丢掉太可惜”。那么,究竟“保质期”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它和食品是否安全又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明确的是,保质期并不是食品的“最后期限”。它主要是指,生产商在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情况下,可以保证食品在该期限内达到最佳的风味、营养等品质标准。因此,保质期并不是衡量食品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范志红教授解释道,设定保质期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醒消费者和销售方:一旦超过了这个日期,食品的品质可能会下降,甚至会变质腐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界定食品的安全责任。如果食品在保质期内发生品质问题,生产商或销售商需要承担责任。一旦超过保质期,食品就不能再进行合法销售。

但并非所有食品都必须标明保质期。例如,一些高盐分、高糖分的食品(如白酒、蜂蜜、盐、糖等)由于天然的抑菌性,通常不需要标注保质期;同样,散装食品、现场制作食品等也未必需要标注这个日期。总的来说,保质期适用于预包装食品,而生鲜食品如蔬菜、水果等并不适用。

此次发布的50项食品安全标准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对食品标签的规范。新标准在《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作出了一些重要调整,其中最具实用性的变化包括:

1. 保质期标注更加直观:以前的“保质期”标注方式可能需要消费者通过生产日期与保质期推算来判断,而新标准直接使用“保质期到期日”的表述,让消费者更加清晰地看到食品具体到期的日期。

2. 规范了保质期标注格式:新的标准要求食品标签上的保质期以“年-月-日”的格式明确标示,避免以往可能出现的歧义或模糊表述,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食品的最佳食用时间。

3. 引入了“消费保存期”概念:为了减少食品浪费,新的标准鼓励厂家在食品包装上标示“消费保存期”。如果食品在保质期内未食用完,消费者仍然可以在“消费保存期”内继续食用,只要遵循标签上标明的储存条件。这样一来,不仅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保存食物,也能减少因过期食品浪费的现象。

保质期这一话题,常常会让人感到困惑。其实,有很多关于保质期的误解,往往容易误导消费者,导致不必要的浪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常见的误区:

并非所有食品都需要标明保质期。有些食品,如白酒、盐、糖、蜂蜜等,因其特殊的成分(如高盐分、高糖分或酒精),天然具备抑菌能力,能够在常温下长时间保存。因此,它们不需要标注保质期。这些食品即使存放多年,也不会变质,消费者可以放心储存。

很多人认为,保质期较长的食品,往往含有更多的防腐剂。事实上,食品的保质期与其特性、生产工艺和储存条件密切相关,并不完全取决于防腐剂的使用。例如,传统的干制食品,如干果、腊肉、咸鱼等,经过脱水、腌制等方式,可以在常温下保存很长时间,而不需要额外添加防腐剂。

此外,现代食品也采用了高温灭菌、无菌灌装、冷冻保存等技术,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这些方法并不涉及过多的化学防腐剂,而是通过物理手段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很多消费者在食品超过保质期之后,习惯性地将其丢弃。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总是正确的。食品在保质期过后,是否能继续食用,往往需要根据其外观、气味和味道来判断。例如,如果罐头食品过期了几个月,但罐身没有鼓起、开罐后没有异味,味道也没有显著变化,那它通常仍然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以大米为例,如果在储存过程中未受潮、未发霉,并且没有生虫,即使超过了包装上的保质期,它仍然是可以食用的,虽然香气可能不如新米那样浓郁。

许多人误以为,只要在保质期内食用食品,就一定不会有问题。然而,实际上,食品的安全性不仅仅与保质期有关。保存条件同样至关重要。例如,一瓶标明需要冷藏的巴氏奶,如果在室温下存放了几小时甚至几天,就可能已经变质,无法继续食用。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一点点生活经验,再加上一些细心的判断,就能做出明智的选择。毕竟,食物的保质期只是食品质量管理的参考,真正的“有效期”还得由我们自己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