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思南企业打开红薯升值新路径
“一碗酸辣粉”卖出7亿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通讯员 谢胜 梁杰
“地地道道贵州高山红薯做出的产品,10斤红薯才能磨出一斤半红薯淀粉,大家放心购买……”3月28日凌晨1点,陈薯官方旗舰店的直播间依然人气火爆,主播正通过镜头展示手中的酸辣粉。
琥珀色的红汤,晶莹剔透的粉条,即便隔着手机屏幕,陈薯酸辣粉的诱人画面仍能瞬间唤醒食客味蕾,让人迫不及待想要下单购买,一尝为快。
据了解,陈薯酸辣粉以“电商直播+全渠道矩阵”的销售模式,搭建了覆盖抖音、淘宝、京东等10余个平台的线上“摊位”,并常年霸榜同类目销量冠军。
“去年‘双十一’,陈薯酸辣粉单日销售额突破4700万元。”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诚介绍,2024年陈薯产品还通过跨境电商,境外销售额超50万美元。
近几年,陈薯的产值也实现几何式增长,从2018年的120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7.13亿元,预计2025年的综合产值会突破10亿元。
小小一碗酸辣粉,缘何能卖出7亿元?这得从乌江畔的周寨村说起。
周寨村,是铜仁市思南县三道水乡的一个偏远山村,过去当地人编了一句顺口溜形容该村的贫困之景:“周寨人不姓周,土不成块田不成丘,有女不嫁里山沟。”
2018年,在外创业经商已积累千万元身家的张诚,怀着对乡村热土的深厚情结和父老乡亲的感恩情怀,响应春晖行动号召回到周寨村种起了红薯。
在武陵深处的广大农村,红薯曾与洋芋、包谷并称为“老三样”。因易于种植,是农村群众充饥饱腹的主要作物,但经济效益低微。
明代嘉靖时期编撰的《思南府志》便有记载:“蕃薯,红、白二种,居人广种以佐饔飧。”过去,“土不成块田不成丘”的周寨,红薯是当地村民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
张诚还记得,1991年他走出大山到贵阳上中专,便扛了一袋红薯当口粮,还被同学戏称为“薯娃”。
不料30多年后,曾经的“薯娃”竟成了贵州的“薯王”。2018年,张诚回乡注资成立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建“陈薯”品牌,致力于红薯种植、产品开发、销售等一体化经营。如今,陈薯已推出方便速食、便捷零食、高端精品等红薯类产品,其中系列酸辣粉为主打产品。
为何种红薯,张诚有自己的考量:思南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中心地带,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红砂土壤、纯净的乌江水源与温润气候,为红薯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得益于乌江山水的馈赠,当地种植的“陈薯1号”表皮红润、内芯金黄,淀粉含量高达25%以上,甜度适中且纤维细腻,富含叶酸、铁、钙、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是制作红薯粉的绝佳原料。
同时,乌江畔的思南人在种红薯、吃红薯的数百年里,形成了制作苕粉的技艺与经验。陈薯酸辣粉,一根根粉丝透亮不浑汤,秘诀在于“漏瓢”技艺的传承和“霜降前挖红薯”的宝贵经验。
天然的红薯,加上匠心的工艺,成就了陈薯卓越的品质。据了解,从田间地头的“土疙瘩”,到五味俱全的酸辣粉,需经“田间初筛、入库质检、清洗去杂、人工分切、‘三沉三滤’淀粉提纯”等17道工序。在阳光与山风共同作用下,粉条形成独特的微孔结构,久煮不烂却弹牙劲道。
酸辣的奥秘,也源自乌江畔的农家本味。酸汤之魂,采用山泉水和糯米置入土坛自然发酵180天,富含乳酸菌,酸香醇厚,有开胃生津之功;辣椒之烈,精选贵州本土皱椒与灯笼椒,经柴火慢焙后舂碎,辣而不燥;香料之韵,直采原产地花椒、八角等10余种香料,古法配比研磨,赋予汤底层次丰富的味觉体验,辛香四溢,有回味悠长之妙。
依托锁鲜包装,陈薯酸辣粉的地道风味得以完整封存。在口味上,除了招牌酸辣粉,还有番茄浓汤粉、冬阴功海鲜粉、金汤肥牛粉、藤椒鸡丝粉等30余类产品。
一片游子之情、一脉天然山水、一门匠心技艺,终让一枚山间“红玉”跃上世界舌尖,创造速食界的耀眼品牌。在社交平台上,“嗦完粉连汤底都要喝光”成为高频评价,用户盛赞其“酸辣鲜香,层次分明,粉丝久泡不烂”,还有客户自发创作“开箱测评”“花式吃法”短视频。
陈薯酸辣粉,不仅征服了舌尖,更激发了产业振兴的活力。据统计,在思南有2万余农户因红薯产业链增收致富,村民笑称“半亩红薯地抵得上过去3亩收成”。而昔日偏远贫困的周寨村,也因红薯而蝶变,成为人均年收入2.8万元的“亿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