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在明代为患中国,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间,倭患的地区和程度亦不同。前期,大约在洪武、永乐年间。被乱地区主要在辽东、山东及浙江等沿海地区,以小股骚扰为主要活动方式。后期,大约在嘉靖年间,倭寇集中力量大举进犯东南沿海地区。
其实,倭寇不仅是在明朝的土地上猖獗,即便是在本土亦会如此。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下克上”的大背景中,山贼横行。那些从日本而来的“使臣”,往往会穿着一副儒僧的打扮,背地里做一些强盗的行径。久而久之,明朝的老百姓也都察觉到这些羊皮下的狼,不再相信日本人。
例如“宁波争贡”期间的日本使者,就是冒充为使节的强盗。
“贡使至临清,掠居民货。”
“其王源义政移书朝鲜王,令转请遣使谢罪,廷议使臣不得仍前肆扰。”
“源义高遣使来京,还至济宁,其下仍持刀杀人,诏严防禁。”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够看到,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来到明朝进行劫掠的情况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可既是如此,为什么明朝政府没有对日开战呢?
这大抵是因为中国皇帝虽有“开疆扩土”的大志,却没有拓展海外领土的目光。朱元璋在临终之前,曾嘱托朱允炆不要攻打包括日本在内的十几个“不征之国”,便是受此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