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咸宁日报
赤壁茶庵岭镇
400亩桃林绘就农旅融合致富图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3月24日,踏入赤壁市茶庵岭镇罗峰村的田园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便如同走进了唐寅笔下那如诗如画的粉色世界,400亩桃林正迎来盛花期,繁花似海,美不胜收。
远处山峦青黛如墨,近处花海烂漫似霞。来自武汉、湖南等地的游客们如潮水般纷至沓来,他们在花海中穿梭,或是摆出各种姿势拍照打卡,或是沉醉其中欢声笑语,热闹的氛围在山谷间不断回荡。
“这花简直美到让人窒息!随手一拍都是绝美大片,而且这树上结的桃子肯定特别甜。等会儿我得问问老板,一定要来体验采摘。”武汉游客周女士和闺蜜专程自驾前来,就为了在抖音上分享这里的美景。
春日暖阳轻柔地洒落在山脊,桃林在阳光轻抚下泛着迷人的粉色光晕。微风轻轻拂过,暗香在空气中悄然浮动,带着清晨露珠的花瓣尖,与林间弥漫的薄雾相互交织,宛如梦幻之境,令每一位到访者心旷神怡。
“每逢周末,前来观光拍照的游客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合作社负责人周海波介绍道,“基地挨着白布泉景区,路过的游客都会被这美景吸引,忍不住停车拍照,这也为后续黄桃采摘积攒了超高人气。”
为了确保桃子的产量与甜度双丰收,合作社采用科学管理方法。每个枝头严格控制只留2至3朵花,如此一来,每颗桃子都能充分吸收养分,茁壮成长。在基地的蟠桃林里,周海波一边熟练地给桃树梳花,一边说道,基地种了黄金蜜1号、苏翠1号和蟠桃3个品种,现在正值盛花期,果子将在五六月份上市。
2019年,周海波看中了罗峰村优越的地理优势,流转400亩土地,立志打造赤壁市规模最大的桃树基地。如今,他的梦想已然照进现实。合作社不仅为近百人提供工作岗位,还让当地村民拥有了稳定且可观的收入来源。
“我们管理桃园始终秉持绿色生态理念,从栽培到施肥,全程使用有机肥,就是为了让游客摘得开心、吃得放心。”63岁的技术员郑思道说,按照目前的生长态势,今年预计总产量能超过40万斤,每亩收入可达八千元。目前,合作社已经与长沙、上海等地的大型水果经销商签订了长期订购合同,销售渠道一路畅通。
凭借桃树种植产业,当地农民的钱包愈发鼓了起来。村民在基地务工,每日工资可达两百元,这不仅让现有的村民增收致富,还吸引了更多人投身到种桃增收的队伍中来。桃园基地刚建设时,贺彬生就开始在这里干活,几年下来,他熟练掌握种植技巧,如今也有自己种桃树的计划。贺彬生满怀期待地说:“我准备先在基地附近承包10亩地试试水,要是种得好,就扩大种植规模。”
周海波表示,对于周边有意愿发展果树种植产业的村民,基地会毫无保留地全程提供技术支持。村民既可以选择独自种植,也能通过联合种植的方式,打造各具特色的果园。目前,已经有10多位村民在本村或附近村成功种起了桃树,并且逐步开始收获收益。
为了将这份美丽的自然风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茶庵岭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以花为媒,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赏花+”主题活动,打造出乡村春日旅游的升级版。
“今年我们举办了第一届桃花节,目前正逐步对农家乐和民宿的经营管理进行培训和规范。同时,通过组织文艺演出和相关主题市集等活动,丰富赏花旅游业态,延长产业链,为游客提供各类特色农产品和游玩项目,让大家在赏花、摘桃的同时,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充分释放了春日消费潜力。”村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村里累计接待赏花游客数十万人。春赏花、夏尝果等模式,带动了旅游观光、饮食服务、劳务、包装、运输等产业发展,农户的收入也在逐年攀升。
如今,这片桃林不仅为当地绘就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绝美盛景,一跃成为乡村旅游的全新亮点,更凭借实打实的经济收益,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从赏花经济的蓬勃兴起,到果实丰收带来的丰厚回报,从最初的零散种植,发展为如今的产业集群,茶庵岭镇以桃树为核心,深度融合农业与旅游两大产业。
茶庵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镇里将进一步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一条完整且高效的乡村经济产业链,持续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让乡村发展的步伐愈发稳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