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泥土中读懂传统文化
更新于:2025-04-03 16:42:15

本文转自:十堰日报

郧阳中学开展系列研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泥土中读懂传统文化

文/本报记者 王聪骢 图/本报记者 宋雅璐 通讯员 李平

身着整齐的校服,洋溢着青春的笑脸,高举飘扬的队旗……3月31日至4月1日,郧阳中学高二年级1500余名学生分两批踏上“寻根工业趣探非遗躬耕新程”研学之旅。他们在张湾区“东风故里”史料陈列馆触摸工业脊梁,在知雨轩综合实践学校感知农耕文明,探访非遗工坊,对话千年技艺。这场沉浸式研学将课堂延伸到历史现场与生活场景,为青少年成长注入鲜活的本土文化基因。

研学实践学习什么

解码城市文脉 传承匠人精神

在“东风故里”史料陈列馆,多媒体屏幕上滚动播放着第一代“二汽人”深情讲述他们的创业史的画面,同学们认真聆听并被深深打动。“他们住在芦席棚里,吃着咸菜窝窝,还想着把厂建起来!”高二(1)班的陈祥熙在笔记本上画下一盏马灯,感慨道:“他们用冻裂的手绘图纸,点亮创业的马灯,这种精神应该刻进我们的基因。”

不少学生表示,在看到东风公司劳模们那布满皱纹的面庞的一刻,原来课本上“二汽”建设者的创业精神立马具象化了,汽车工业发展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可触可感的精神图腾。

在知雨轩综合实践学校的农耕实践区,新翻的泥土散发着特有的香味,高二(20)班的学生们正在挖沟、修整土地……在同学们的一锄一铲中,物理课上的力学原理转化为垄沟的完美弧度。

高二(2)班的李居正在点四季豆种子时有了新发现:“原来种地也有这么多学问!每个豆窝必须间隔20厘米,深度保持在3厘米。豆窝太浅、距离太近都会影响豆子的产量和生长。”

当学生们握起农具,二十四节气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春种秋收的生存智慧在躬身实践中完成代际传递。

“等到6月份四季豆成熟的时候,我们再一起来采收。有耕种的辛苦才会有收获的喜悦,这种体验真的很棒!”李居正说。

研学实践收获什么

培铸精神筋骨 激活文化自信

在知雨轩综合实践学校的非遗工作坊,“中医香铺”飘散着艾草的清香,高二(8)班的尤鑫燃正在对紫苏、薄荷、艾叶等药材进行称重。“原来中草药的芳香需要研磨才能散发出来,并且这些药材组合在一起有驱蚊、提神、醒脑功效,中医药不愧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太神奇了。”尤鑫燃说。

“烙画中不仅包含了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烙画馆里,烙画传承人成亚婷一边写下“学业有成”四个大字,一边向学生们讲述烙画技艺。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用烙铁在木质材料上进行烙绘。”说罢,成亚婷拿起烙铁,在木质葫芦表面游走,灼热的铁尖与木纹共舞,空气中飘散着焦香。

而在手工银匠课上,錾子敲击银片发出的清脆声响,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读懂了《天工开物》里“千锤百炼”的真正含义。

户外草坪上,300余名学生正在齐力舞动动力绳圈。高二(5)班的王筱茹激动地说:“我们像‘二汽’前辈们一样,拧成一股绳,汇聚集体的力量就能创造奇迹。”

在罗马炮架搭建现场,高二(9)班的龚梓润拆装木架时感慨:“古人的智慧凝结在设施的精密连接处,藏在看似简单的结构设计里,就像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我们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

“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看到孩子们学有所获。”高二年级主任胡明亮说,“研学实践给予他们的成长力量,正是我们最期待的教育成果。”

夜幕降临时,同学们围坐在篝火旁,校服上的泥土与香囊散发的草药香混合成独特的青春记忆。

该校党委书记胡开南在结营仪式上寄语:“本次研学实践中,同学们在泥土中读懂中国智慧,用匠心处触摸文明脉搏,于钢铁里锻造创新脊梁。展望未来,我希望大家以躬耕之姿致敬传统,以创新之志传承文明,用奋斗书写郧中青年的时代答卷。”

学生们用烙铁在木质葫芦上绘画。

学生们正在研磨药材,制作香囊。

非遗传承人给学生们讲解银饰制作技巧。

学生合力“敲响”同心鼓。

学生们体验种植四季豆、花生等作物。

上班族为何爱上学
上班族为何爱上学
2025-04-01 15:55:57
第一份工作如何选?
第一份工作如何选?
2025-04-02 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