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学好物理
重在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
名师名片 李志强,华中师大一附中物理教师,竞赛教练。所带学生有3人获得国际物理奥赛金牌,14人入选物理奥赛国家集训队。 |
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物理教师,经常有学生和家长问如何学习物理。论及物理的学习方法,有很多方面可以讲,但最重要的还是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学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学生,有的学生记笔记非常认真,但要是问一问他笔记里面记的某个概念是什么含义,他可能讲不出来,有的孩子不喜欢记,但总问为什么。这些都是思维习惯的差别,注重记忆还是寻求理解,被动还是主动,而这些思维习惯的差别极大地影响物理学习的效果,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以后。
如何培养好的思维习惯,给出几点建议。
■ 注重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多数人都知道这一点,但具体如何实施呢?
物理概念是抽象的,但却是从大量物理情景和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学习和理解概念时要与实例和情景相联系,要进行思辨活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不能只看教辅资料上总结好的陈述,而要仔细阅读教材以及其他适合自学的书籍,因为这些书里面会给出相应的情景帮助理解。也要认真听老师上课,因为上课的时候老师会创设各种适合的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加速度是进入高中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较难的概念,因为生活中用得很少。学生要通过比较加速度大和加速度小的运动过程的例子、速度大但是加速度小的例子、速度小但是加速度大的例子,来体会加速度的概念。
学完新课后做课后作业其实就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概念理解是否准确。所以在课后作业中犯错的题目往往蕴含自己理解的偏差和盲点,要反复思考、纠正,甚至必要的时候要找同学、老师讨论。
■ 把握机会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为了帮助自己反复运用物理概念、规律来思考问题。概念好比工具,工具的运用包含几个阶段,首先了解这个工具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用,然后是在不同场合反复运用,以至于熟练。用物理教学专业的语言表达,就是逐渐形成物理观念和物理的思维方式。有了物理观念的人,遇到各种问题和现象,很自然就用物理的方式来思考。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沿着斜坡往上走,人们都会觉得奇怪。但如果进一步问为什么奇怪,有的人只觉得这个现象违背经验,而具有守恒观念的人,则会寻找这个奇怪现象背后更深入的原因,比如物体看起来在向上运动,有没有可能重心其实是在降低。课本上列举的一些可以观察的生活现象、可以用生活物品进行的实验,都应该积极参与,这比刷多少道题目可能更有用。
■ 多参与运动、劳动
参与运动、劳动、游戏(是指需要动手操作的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物理规律的感知,在学习物理的时候这些积累的感知会帮助他构建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规律。比如,在学习惯性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同学能够熟练背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也能够说出“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这样的陈述,但是他们并没有真的理解惯性。怎么看出来没理解呢?在解答习题的时候,他看到题目陈述物体往某个方向匀速运动,他总觉得物体受到了一个向前的力。这就是没有理解惯性的概念,因为他的直观经验太缺乏,他很少经历用力击球以后球自己往前运动的场景和感觉。
劳动、游戏也是类似,比如洗碗、洗衣服、晾衣服、扫地、拖地、整理物品、滚铁环、玩弹珠,孩子的各种感官都在与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打交道,并且孩子还要思考如何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他就会不自觉地运用经验规律。有的家长和老师只看到了孩子到高中时期物理总也学不好,把原因归结为孩子没有物理思维、不够聪明、花的时间不够多、刷题不够等等。但同样的孩子数学却能学得比较好,原因是数学本来就是抽象的,所以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不需要物理世界的直观经验来支撑,而物理的学习需要丰富的直观经验来支撑,这些经验就是在平时看起来与知识学习无关的劳动、运动、游戏之中积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