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东莞日报
本报讯 近日,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在松山湖北区学校举行2025年东莞市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应用培训活动(松山湖片区)。
这是继水乡片区、东部临深片区、滨海湾片区后,今年东莞组织开展的第四场主题培训,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李玉顺教授、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字教育研究部主任李勇作专题讲座。据悉,主题培训开展以来,全市超600名教育数字化相关负责教师参加,共同探讨“AI+教育”的创新实践。
专家引领 主动拥抱AI,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当教育遇上AI,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李玉顺以“理解中小学智慧校园发展进程及趋势”为主题,深入解读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核心要义,着重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评价、课堂创新及家校协同中的革新效应。
在李玉顺看来,人工智能的迭代发展与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开启了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实践创新进程。“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开拓教学边界,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存、共教、共学’,成为数智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选择,‘人机协同’的重要性在课堂循证实践中日益凸显。”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拥抱AI技术变革,积极探索和应用数智技术,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进步。
李勇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大兴区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项目”和“未来教师培养项目”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他表示,大兴区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成功构建“新三个课堂”,以智慧课堂、名师课堂和活力思维课堂为核心,全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构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将为东莞开展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样本。
东莞实践 打造“一中心两平台”,积极推进AI赋能教育
东莞不断拓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形成了从政策统筹、场景创新到示范引领的系列实践成果。
松山湖北区学校副校长姚湘斌介绍,该校自建校之初就明确实施智能教育评价改革,借助AI技术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开展情境式、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让治理有智慧、教学有精度、教育无边界。
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副主任程庆雷介绍,东莞高标准打造市级“一中心两平台”,构建“基座+应用+生态”发展体系,逐步形成“市级大平台,学校小应用”的良性发展生态。
“东莞市‘一中心两平台’的集约化智慧教育发展路径,有利于打造人机协同育人教育新生态。”李玉顺表示,作为智慧校园教育应用的承载中心,东莞打造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平台,通过整合和共享各类教育信息系统,构建“全面、高效、智慧”的智慧教育综合管理平台,满足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多样化需求。
接下来,东莞将继续在东部工业园片区和中心城区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更高水平的教育数字化成果,助力开创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