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留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更新于:2025-04-09 07:43:54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

  临渭区小寨小学教师 郑变玲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留白”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教学艺术。与绘画中的留白相似,即在教学过程中特意留出适当的空白、间隙,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想象、探究去填补,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为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活力,让课堂充满灵动性与创造性,实现教学相长。

  “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激发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小学语文教材文本内涵丰富、想象空间广阔,“留白”艺术可引导学生挖掘潜在内容。例如在教授《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在讲解完故事基本情节后,可以进行“留白”提问:“当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后,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被救的孩子又会对司马光说什么?”这一“留白”瞬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的说大人会夸赞司马光聪明冷静,有的说被救孩子会称其为大英雄。这使学生思维摆脱课本文字束缚,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留白”能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后,教师可以“留白”:“西沙群岛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宝藏和秘密,课下大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去了解更多关于西沙群岛的知识,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有精彩的分享,纷纷主动去图书馆查阅地理书籍、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向长辈请教。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整理信息,逐渐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促进情感共鸣,深化文本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往往需要学生通过深入体会才能真正领悟,“留白”艺术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学习《慈母情深》时,教师就母亲辛苦劳作的描写处“留白”,让学生闭眼想象场景,感受母爱。许多学生被打动,交流时联系自己母亲,深刻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对文本的理解从文字层面深入到情感层面。

  提升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留白”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审美体验。在教授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在讲解完诗句描绘的壮观景象后,可以“留白”:“大家在脑海中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如何用画笔描绘出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景?”学生描述用浓墨重彩画山峰、流畅线条画瀑布等,在想象和表达中感受古诗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对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的策略

  课堂提问“留白”。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提示,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提问:“小女孩为什么会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提问后,停顿片刻,让学生充分思考社会背景、小女孩的家庭状况以及人性的冷漠等因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文本解读“留白”。在解读文本时,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或段落,教师可以不做过多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感悟。如在《落花生》一文中,父亲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花生的品质以及这句话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解读中领悟文本深意。

  课堂总结“留白”。课堂总结时,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地重复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疑问。比如在《陶罐和铁罐》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还有哪些地方不太理解?”这样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鼓励学生积极反思,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情感共鸣,提升审美体验。通过合理运用课堂提问“留白”、文本解读“留白”、课堂总结“留白”等策略,能够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读书与人生
读书与人生
2025-03-24 11:55:10
慢读书,慢随笔
慢读书,慢随笔
2025-03-24 11: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