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连晚报
心理学家罗斯林,曾做过一项关于情绪问题的研究。
他走访了数百位饱受负面情绪困扰的人,通过观察他们的言行,他发现:那些喜欢抱怨、发牢骚的人,总是习惯性地否定身边的一切;经常焦虑的人,则通常会把事情往坏处想,一味地放大事实的严重性;而伤心绝望的人,总爱咀嚼过去的烦恼,不断回想曾经的痛苦……于是罗斯林得出结论:人的情绪都是来自于想法,它是思维方式在一个人身上的投射。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与困境。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对,你就会产生错误认知,从而做出不当应对,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痛苦。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躺在床上,脑海里却还在反复播放白天的糟糕画面。被领导批评,和同事起争执,与伴侣闹矛盾……仅仅一晚,就将过去的痛苦嚼了无数个来回,最终彻夜辗转难眠,内心更加煎熬。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反刍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谁都会有不顺心的事,过不去的心结。但一直揪着过去反复咀嚼,无异于往以前的伤口上撒盐,自己折磨自己。
巴尔扎克说,人生不忘记许多,生活便无法继续。
有时候,人之所以活得煎熬,就是被过去困住了。总是咀嚼伤痛,人就跳不出回忆的牢笼;和过往纠缠不休,也只会让自己受尽委屈。事情发生了,我们唯一能做的,不过是事过翻篇,能忘则忘。别让过去的事来扰乱你的心绪,将糟糕的回忆及时斩断。
戒掉反刍思维,凡事向前看,一直往前走,才能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作家哈默写过一篇小说,主人公是16岁的男孩格里芬。格里芬想申请去一所暑期学校就读,进入这所学校对上一所好大学有帮助。离申请日期还有半年,他却一直摆脱不掉申请失败的想法:若申请失败,上不了这所学校,就意味着上不了好大学;很有可能,也会因此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女朋友,过不了好的生活……这些挥之不去的想法,使得格里芬整日唉声叹气,活在烦闷苦恼中。等到申请日,他竟害怕得不敢提出申请,最终和这所学校失之交臂。
想起张学友唱过的一句歌词:“过分思考,庸人自扰。”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想得太多,把简单的事往复杂处想,往坏处想。
情绪上的困扰,其实都是认知上的缺陷,和思维上的扭曲。
在错误思维的影响下,再小的事,也能变成彻底压垮你内心的巨石。
情绪变好的第一步,就是扭转思维,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当你用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你情绪上的起伏。文 每晚一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