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的狂欢,平台监管不该失控。
未成年的教育,父母引导不该失控。
01
这年头,你永远想象不到一个新兴色情产业,会从哪里偷偷衍生而出。
也永远不知道,它的魔爪在什么时候,已经悄悄伸向了我们的孩子。
最近,随着央视的曝光。
一个其实已经不算新的“新词”,突然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举牌。
什么意思呢?
最早的时候,它属于二次元圈子的一种文娱活动。
cosplay或漫展,会看见一些人手持一张牌子,上面是一些特定信息或者自己喜欢的角色名字。
前几年,举牌挑战突然在短视频上火了起来。
很多参与者手拿一张照片或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有祝福语或其他内容,目的就是和网友互动。
搜了一下,有这样。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之前的关联内容,也算正能量,并且很有趣。
可耐不住,总有龌龊之人从中发现无耻“商机”。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举牌不再是一种可以摆在台面上的互动,而是和色情沾上了边。
各个角色分工参与其中,甚至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举牌者,活跃在最前端。
穿着暴露或可爱制服,引导诱惑买主上钩。
然后根据买家需求,拍摄他们定制的各种图片或视频。
代理,活跃在后台。
负责宣发引流,建群,售卖举牌者拍摄的照片和视频。
最后,就是躲在阴暗处的买主。
最少3块,他们就能要求举牌者在身体部位,要么写上自己的名字,要么写上其他污言秽语。
升级到三四百块,就可以定制隐私部位的专属视频或服务。
在这场金额不等的交易中,有人出卖身体,有人出卖灵魂,有人为空虚支付。
每个人都躲在角落处,各怀心思,无形操纵着人性之暗。
但真正触目惊心的不只是这些,而是“色情举牌”的生意,早已盯上未成年人。
它正不知不觉,隔着屏幕,肢解戕害着我们的下一代。
02
十三四岁的年纪,人生最是美好,本该逐梦青春的岁月。
南方周末的报道里,却有一个不一样的女孩。
14岁的杨晨曦,正躲在房间里,对着镜头,熟练拍下多张照片。
每当手机响起,她知道便是有买家上门,或是红包到账的通知。
5块,10块,18块。
金额不大,却足以让一个初中年龄的小女孩,兴奋许久。
杨晨曦做的是“脸举”,标签里写的是“清纯女初中生”。
拍摄时,她会换上校服,用作业纸遮住半张脸,在纸上写上买家发来的名字或祝福语。
在这个圈子里面,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未成年举牌者的受欢迎程度,总是高于大龄举牌者。
所以大多数的参与者,都是像杨晨曦差不多年纪的初高中生。
不同的是,这些未成年女孩们,在镜头前展示着自己不同的身体部位。
手举,腿举,腰举……每一个身体部位,都有对应的明码标价。
涉世未深,好奇心驱使,经济压力。
当这些因素叠加一起,一些孩子从跃跃欲试的“买家”,变成了出卖自己身体的“卖家”。
还有一些孩子的身份,不再只是举牌者,而且慢慢加入了代理的行业。
翻开14岁莎莎的朋友圈。
那里不像一个初中生记录的生活,更像是一个被成年人精心打造的微商圈。
里面售卖的不止有零食,香水,还有被打上马赛克的各种视频。
当记者加上她的联系方式。
每一个从她口中说出的词,也完全找不到一个14岁女孩的影子。
当这些未成年少女们,拼命假装成熟,疯狂想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时。
却不知,在拉他们掉入陷阱的“罪魁祸首”眼中。
“年龄小,听话,好控制”。
这些点,才是她们身上最“值钱”,也“最不值钱”的东西。
当她们似乎对这份代理工作“甘之如饴”。
当她们似乎对举牌者的身份“心甘情愿”。
殊不知,自己早已被物化成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被无数人嗤笑着评头论足。
属于自己最纯真美好的东西,也早被异化成了一颗颗包裹糖衣的毒药。
伤害的不止是别人,还有自己。
03
“我不是好惹的”。
是14岁的杨晨曦,刚进入举牌圈时最真实的想法。
她以为自己可以强大到无视一切闲言碎语,可以强大到抵御一切恶心骚扰。
可最后,她还是无可避免地中了“毒”。
不敢照镜子,因为一看到自己的脸,就想起那些被写在上面的字。
不想出门去,因为外面阳光太耀眼,害怕有人认出自己的脸。
曾经这些靠“脸”,轻松置换的钱财。
抵不过“穿这样出来卖吗”“我去学校找你”等污言秽语,带来的噩梦。
迷茫,懵懂的年龄。
每一个在青春期躁动的年纪,都可能做过错事,都可能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都可能,要在未来的某一天,为自己的无知,冲动去买单。
青春难免失控。
可不该失控的,第一个,是公众平台的监管。
为什么“举牌”可以成为产业链?为什么“蛀虫们”会有空子可钻?
央视曝光的视频里,有一个细节。
视频只要天天发,平台就会给流量。
什么样的流量最高?
答案是:举牌,定制视频,秀身材。
更可笑的是,当这些内容被举报,关键词一换,擦边视频便又能疯狂涌现。
第二个不该失控的,是家庭的引导。
中国人最不该缺失的三种教育:性教育、爱的教育、死亡教育。
举牌事件中,就缺失了两样。
父母对性教育的避如洪水猛兽,会加剧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好奇和探索。
而那些没有正确引导的探索,最终往往跌入危险深渊。
父母对孩子情感的漠视,成长的忽视,则加剧着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迷惘。
当一个青春期孩子在朋友圈里突然写下“没有人爱我”:
那可能不是矫情,不是无病呻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她在渴求父母的关注。
可明晃晃摆在眼前的是:
“68%的家长不知道孩子有短视频小号,92%的家长从未检查过孩子的虚拟钱包。”
这个数据里,搁在两代人之间的,不只是新时代下的认知鸿沟。
还有,从古至今都横亘在父母与子女之中的无形阻碍。
跨越很难,也很简单。
爱,与尊重,请永远置顶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