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黄河支流。古代称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境内的黑刺沟脑,长320公里,流域面积14481平方公里。
其中,宁夏境内流域面积13511平方公里,甘肃境内970平方公里。河源海拔2489米,入黄河口海拔1190米,相对高差1290米。清水河是宁夏境内流入黄河的流域面积最大、最长的支流。
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在地质历史时期,六盘山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地壳运动,地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变形,形成了山脉和河谷的基本雏形。清水河所在的区域,由于地势相对较低,成为地表水汇聚的地方,逐渐形成了最初的河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加深加宽河谷。同时,其支流也逐渐发育,通过溯源侵蚀、侧向侵蚀等方式,不断扩大流域范围。如东至河、中河、苋麻河等支流,与干流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清水河水系。
在历史上,人类在清水河流域的活动也对其产生了影响。早期的农业开垦、植被破坏等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加速了河道的淤积和变迁。
近现代以来,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如沈家河水库、长山头水库等,改变了河流的水流状态和泥沙输送规律,对清水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水河在固原市原州区,清水河源头的水流顺着山谷而下,流经开城镇等区域。之后进入海原县,在海原县境内继续北流,途径李俊、兴仁等乡镇。接着流入同心县,流经田老庄、预旺等乡镇。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清水河为当地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滋养着这片土地。最后在中卫市的中宁县,清水河在泉眼山附近奔涌入黄河,在入黄口处,能看到河水奔腾交融的景象。
清水河按河道特性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河段:
- 上游:为黑刺沟至沈家河水库河段。此段地势较高,海拔在2000米以上,地形相对平缓,河道较为顺直,河床比降较大,水流速度较快。由于位于六盘山东麓,降水相对较多,是清水河主要的产流区,但因植被覆盖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较大。
- 中游:是沈家河水库至长山头水库河段。河道蛇曲盘行,河谷逐渐展宽,两岸多为黄土丘陵和川地。这一河段支流众多,如东至河、中河、苋麻河等,来水量较大,但由于流经地区人口密集,农业灌溉用水量大,导致河水流量有所减少。同时,该区域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河水含沙量高,水质较差。
- 下游:为长山头水库至泉眼山河段。流经平原地区,河道较为顺直,两岸为灌区,河道窄深。此段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逐渐抬高。由于沿途接纳了大量的农田排水和工业、生活污水,河水污染加剧,矿化度极高,水质苦涩,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清水河流域地势南高北低,除山地外海拔一般为500~2000米,流域内山地、黄土丘陵、川塘盆地、河谷平原交错分布。
流域西南为月亮山、西华山、南华山、六盘山等石质山,海拔在2000米以上,构成清水河和葫芦河、泾河的分水岭带。东有云雾山、炭山、凤台山等剥蚀残山,呈南北向断续分布。
流域内东、南、西三面为地形破碎、沟谷发育的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常年干旱,植被稀少,是清水河主要产沙区。
流域中部为南高北低的清水河河谷平原,地势平坦,河谷宽2-10余千米,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重要的农耕地带。清水河两岸有台地分布,土著人曾在这些台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古老的耕牧文明。
清水河水少、沙多,水土流失严重,水质差,干支流大部分流经含盐量高的第三系红层或石膏地层,导致河水矿化度极高,愈到下游,河水愈苦涩。
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表现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河流特征,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左岸支流有东至河、中河、苋麻河、西河、金鸡儿沟、长沙河6条;右岸有双井子沟、折死沟2条。
过去,清水河水环境污染加剧,废弃矿山和地质灾害隐患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多处水质长期为劣Ⅴ类。经宁夏大力治理,2022年,流域监测断面全部达到国家、宁夏回族自治区考核目标要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通过建设水土保持淤地坝、水库,以及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清水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入黄泥沙量也显著降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水河流域就先后建成了一批库井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随着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的实施,黄河水与泾河水得以统筹调配,为周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有力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随着清水河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其生态旅游业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如依托清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乔洼村农旅融合发展有声有色,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很多游客到此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