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往往会开始"反思人生"。这是一种典型的“未经世事难知”的情况。
在年轻时,因为缺乏经验和生活的磨砺,往往认为未来是光明的,生活是轻松的。
到了中年,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生活的磨练,人的心态会发生巨大转变,从曾经的积极向上转变为如今的消极和佛系生活态度。
大多数中年人会思考,自己努力了这么多年,却依然处于劳累之中,看不到任何希望,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
对于人生意义的反思,会使人们陷入“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中,很难摆脱出来。
当中年到来,感到生活失去意义,通常是因为这几个问题导致的。
一、家庭,对中年人来说是难以言说的巨大压力。
提到家庭,许多中年人会说:“家和万事兴,哪怕再苦再累,为了家庭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的。”
虽然他们在外人和社交网络上是这样说的,但内心真的这样想吗?未必。
大部分中年人对家庭有着复杂的情绪。这种复杂源于既有无私奉献的一面,也有因家庭而感到疲惫和厌恶的一面。
家庭的压力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压力,其次是夫妻间的冲突,最后是与孩子之间的代沟问题。
这三重压力足以让一个中年人感到无力改变现状,从而质疑人生的意义。
有些中年男士下班后宁愿在车里抽烟,享受片刻宁静,也不愿立即返回家中。这是因为他们真的太累了。
二、为他人而活,却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句名言:“你要明白,你的生活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也不是你孩子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故事。对待生命,你可以更大胆一些,因为你终将失去它。”
自这句名言问世以来,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活成了与这句话相反的模样——成为了父母的续集,孩子的前传,甚至是自己讨厌的样子。
简而言之,许多人都是为了别人而活,而不是为了自己。他们的一生都在为他人做附庸,而非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家庭、婚姻和孩子,却没有追求过自己的梦想;一辈子为周围的人奔波忙碌,却未曾真正了解自己的喜好。
年轻时可以稀里糊涂地过日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要继续浑浑噩噩就变得不可能了。人越成熟就越能领悟某些事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痛苦。没办法,这是普通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三、兜兜转转仍觉白费力气,失去了所有希望。
在学校时,老师告诉我们,只要考上大学,一切都会好起来;
上大学后,教授又说,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轻松了;
工作后,老板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升职加薪,生活就会变好;
赚了点钱后,长辈们说,买了房买了车,结婚生子,人生就完整了;
有了房子车子,结了婚生了孩子后,周围人说,还清房贷养大孩子后就能享福了;
到了晚年,更加迷茫时,有人告诉我们,退休后拿到养老金就能松一口气;
退了休,领到微薄的养老金时,仍然有人对我们说,再忍忍吧,直到寿终正寝,人生就彻底解脱了。
......
中年人的绝望来源于看透了上述种种。他们发现,没有所谓的苦尽甘来,也没有完美的幸福,只有被欺骗和愚弄的现实。最终一切不过是一场梦魇。
四、日复一日的生活让人一眼望到尽头,枯燥无味。
有一种人生令人厌倦至极——那就是乏味、可预见的人生。
网上有句话说,很多人在三十岁那年就已经死去了,只是身体等到七八十岁才被埋葬。
意思是,许多人在三十岁时就陷入了父辈那种单调循环的生活模式,从那一刻起,他们的精神生命就已经停止了。
如同行尸走肉般的他们,除了生理上的存活之外,已经没有了灵魂和思想,无法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真正的死亡。
如何打破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模式所带来的枯燥感?我认为,应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说,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勇敢地为自己而活。
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角那样,即使到了中年也决定放弃一切,只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既要关注脚下的路(日常琐事),也要仰望星空(真正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