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作为人类本性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新环境中学习和适应。近期,科学家们首次揭示了好奇心在大脑中的具体产生区域。
这一重大发现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完成,他们借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扫描大脑各区域的氧含量,据此推断出不同区域在特定时刻的活跃程度。
揭示好奇心的来源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模式,甚至能为治疗诸如慢性抑郁症这类缺乏好奇心的疾病提供可能的治疗方案。
神经科学家杰奎琳·戈特利布评论说:“这标志着我们首次能够将对信息的主观好奇感与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直接关联起来。”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们向32名参与者展示了一种称作变形的特殊图像,其中包含被不同程度扭曲的熟悉物体和动物——例如帽子或青蛙。参与者需要评估自己识别每个图像主题的信心和好奇程度。
将参与者的评分与fMRI扫描结果对比后,研究人员在三个关键区域发现了显著的活动:枕颞叶皮层(与视觉和物体识别相关)、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或vmPFC(负责管理价值和信心感知)、以及前扣带皮层(用于信息处理)。
特别是vmPFC似乎充当了枕颞皮层记录的确定性水平和主观好奇心之间的“神经桥梁”,几乎像是触发器一样告诉我们何时应该感到好奇。志愿者对图像主题的不自信程度越高,他们的好奇心就越强。
研究者们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写道:“这些结果揭示了如何通过连续的神经表征过程将感知输入转化为最终唤起好奇心的过程。”
除了可能的治疗应用外,研究团队还希望探索这些发现如何适用于好奇心的其他类型,比如对琐事和事实的好奇心或对社会活动的社会好奇心。
这项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部分原因是因为好奇心是人类的基本属性,对于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没有好奇心,我们就难以有效学习和吸收新知,而且有证据显示它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戈特利布说:“好奇心有着深刻的生物学根基。”
“人类好奇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驱使我们比其它动物进行更广泛的探索,而且往往是出于纯粹的发现欲望,并非寻求物质奖励或生存优势。”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神经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