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交汇处龙舟竞渡,山峦叠嶂间城郭错落、人群熙攘,尽显巴渝民俗的鲜活气韵。这是1901年,德国学者约瑟夫·屈尔施纳编纂《China/大清帝国》时,以一幅朝天门老照片定格的山城风貌。事实上,19世纪中叶,随着晚清国门大开,一批西方探险家、外交官、博物学家纷纷来到中国,沿着长江游历、探寻,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西南成为他们争先探索的目的地。他们以西方人的知识体系与近代科学方法观察着重庆地区的自然、人文与社会,用文字、素描或者照片的方式记录下百年前真实而又神奇的重庆画卷。
▲讲座现场。记者 周双双 摄
4月11日下午,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旅委主办的渝中讲坛·渝州讲席,迎来第43期讲座。活动现场,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张真飞以《初见渝城——晚清欧美考察者重庆纪行研究》为主题,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在张真飞这个“导游”的带领下,观众也仿佛跟随晚清时期欧美考察者的脚步,感受百年前的重庆风情,了解重庆的近代化进程。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记者 周双双 摄
神秘访客,远渡重洋的考察者
“你们知道我第一次踏足重庆的印象是什么吗?是夜幕降临时山城中闪烁的星星点点。”讲座一开始,安徽人张真飞就谈及自己首次来渝时,重庆错落有致的地形与自由开放的民风给他带来的震撼。
而在百年前,一群造访重庆的特殊“客人”,也有着同样的震撼。讲座中,张真飞以晚清时期,涉足重庆的英、法、美、德、澳大利亚等国的考察团体和个人为切口,用翔实的数据和海量的图片,揭开了这些访客的神秘面纱。
英国的托马斯·赖特·布拉基斯顿是个十足的冒险达人,1861年,他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比之前的西方人走得更远,把沿途的惊险和新奇都写进了《扬子江上的五个月》。“想象一下,那时候的长江还带着未知的神秘,他在江上乘风破浪,遇到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人,都成了书里精彩的故事。”在张真飞的讲述下,现场听众们听得入了迷,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艘古老的船上。
▲西方考察者记录下的重庆风貌。受访者供图
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在1868年开启了一场从长江经重庆到成都,再辗转多地的文化之旅。他不仅是个旅行者,还是个文化传播者,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介绍给西方,又把西方近代高等数学等科学知识传入中国。
1897年,英国商人阿奇博尔德·立德自筹资金订造“利川号”蒸汽轮船首航上溯长江,于1898年3月8日抵达重庆,开辟了长江三峡通航的篇章。他和夫人还将自己在中国多年的见闻写成《扁舟过三峡》等十余本书,给后世留下了可供研究的丰富素材。
1906年春天,德国人保罗・阿斯米来到重庆,并在此度过余生。除了治病救人和教学外,他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对长江文化的搜集和研究中。其相册《长江》中一共73张影像资料,记录了长江风貌、船舶、庙宇、纤夫等。“德国与重庆的缘分甚至还在于,重庆最早的公共汽车使用品牌就是奔驰。”张真飞旁征博引,用这些趣闻轶事抓住听众的好奇心。
探索之路,独特的考察线路与目的
在张真飞所展示的图片素材中,可以看到这座山水之城中藏着的民生智慧。比如,因地势陡峭,百姓取水需倚仗挑水工沿石阶往返江岸,扁担与汗珠交织成独特的市井图景;街巷间石碾静立,碾盘滚动声曾伴随谷物脱壳的岁月,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厚重记忆;川江之上经验丰富的船老大,喊着号子鼓舞士气,藏着重庆人坚韧不拔的精神……西方考察者们的考察线路如同一幅复杂而有趣的地图,有的从陆路艰难跨越山川,一路风尘仆仆,有的选择水路,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感受着沿线的秀美风景与险峻河滩。
他们的考察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带着明显的政府属性和商业意图,法国里昂商会考察团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就像嗅到商机的猎手,迅速组建起来,想要在中国西南地区寻找商业机会;有的是为了科学研究,德国的地质学家费迪南德·弗莱赫尔·冯·李希霍芬,6次来到中国,对中国的地质进行深入考察;当然,也有像传教士们,怀揣着传播宗教的热情,在重庆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美国牧师威尔逊·爱德华·曼利就在重庆创办了当地第一所高级中学——重庆求精高级学堂(现名“求精中学”)。
▲西方考察者记录下的两江交汇处龙舟竞渡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这些来自各国的客人,也积极肯定着当时重庆的政治、经济地位。比如,在英国探险家托马斯•布莱基斯顿的记录里,有这样的表述:“在中国西部,重庆的地位就如同汉口之于中部,上海之于沿海,广州之于南部。在它的城墙内,北方和南方的产品,以及东方和西方的产品,都在此交换。”
“不管你从哪个地方观看重庆城,景色都充满情趣,每个方面都构成一幅新的图画,里面有岩石、河流、树木、庙宇、呈锯齿状的城垛以及升起的屋顶,充满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细微之处,连拍照都无法完全记录下来。这种景色形成一幅大自然所能给予的最完美的山水风景画,因人类活动而更有生气。”这是阿奇博尔德·立德对于重庆景象最深刻的记忆。
充满趣味性的讲述,让听众意犹未尽,“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从这群访客的记录中看到重庆过去的模样。”在现场互动时,渝州书院(书房)院长张德安表示,只有在开放的视野和心态下深刻认识自我,才能油然而生强大的文化自信,这也是渝州书房持续举办历史文化讲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