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一部以故宫文物为载体的通俗历史读物,通过精选48件代表性文物,串联起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书中突破“故宫仅关联明清史”的刻板印象,将视角延伸至新石器时代,揭示了文物背后的朝代兴衰、文化传承与人性故事。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我邂逅了张程所著的《藏在故宫里的中国史》,仿若踏入了一座由时光构筑的故宫博物院,每一页都似一扇通往往昔的朱门,轻轻推开它,便有历史的长风扑面而来,带着千年的故事与记忆。
故宫,那座巍峨耸立的文化殿堂,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兴衰荣辱。而《藏在故宫里的中国史》恰似一位睿智的引路人,手持历史的烛火,照亮了故宫深处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物背后的传奇。这些文物,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历史的天幕之上,虽历经沧桑,却依旧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活化石,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风云变幻。全书以时间为顺序,兼及专题,用讲故事的方式,勾勒出每个时代的历史、每个主题的变迁,为读者展开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翻开此书,仿若穿梭于历史的回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古时期的红山大玉龙。它宛如一条沉睡千年的巨龙,被时光唤醒,那流畅的线条恰似它灵动的身姿在历史的天空中蜿蜒盘旋。它是文明的先驱者,见证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智慧的最初曙光。彼时的人们,在广袤的大地上,以质朴的双手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雕琢出这蕴含着神秘力量与美好祈愿的玉龙。它或许曾被部落的首领佩戴,在祭祀的圣坛上,接受族人的朝拜,那是一种对未知力量的尊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正如“玉不琢,不成器”,这玉龙的雕琢过程,恰似华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磨砺、成长的缩影。从原始的狩猎采集到逐渐形成的部落文明,每一步都镌刻着人类智慧的痕迹,而这玉龙,便是那最初的铭刻。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始皇诏文权的出现,如同一道划破黑夜的闪电,宣告着一个大一统时代的来临。这看似平凡的权器,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犹如一位沉默的史官,用身上的铭文记录下了秦统一度量衡这一震古烁今的伟大壮举。在那个战火纷飞、诸侯割据的年代,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横扫六合,而后以统一度量衡这一举措,将分散的华夏大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小小的诏文权,便是他权力与意志的延伸,是大秦帝国威严的象征。它被分发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如同播撒下的统一种子,生根发芽,使“车同轨,书同文”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当今时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之间也在寻求着各种标准的统一与协同,无论是贸易规则还是科技交流,都如同当年秦统一度量衡一般,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更加高效、有序地发展。如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这何尝不是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有机结合?
再看那《步辇图》,如同一幅历史的长卷,生动地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恢宏气象。画中的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步辇之上,神态威严而从容,他的目光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盛世帝王的风范。禄东赞的谦卑与睿智,也在画家的笔下跃然纸上。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唐蕃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它见证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政治互动,体现了大唐时期开放包容的胸怀。在那个时代,丝绸之路如同一座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各种文化、思想、技艺在这条古道上相互交融、碰撞,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文明之花。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似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延续。沿线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这是历史经验在当代的创新应用,也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智慧与力量。
故宫中的文物,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沧桑变迁,也折射出时代的光辉。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从风雨飘摇到繁华盛世;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古老的儒家思想到多元文化的交融;见证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从华夏大地的各个部落到如今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藏在故宫里的中国史》有着独特而深远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视角,让我们不再局限于枯燥的历史文字记载,而是通过一件件鲜活的文物,去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历史的心跳。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我们的历史是如此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
同时,这本书也启发我们在阅读中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并非一去不复返的过去,而是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源泉。就像书中所展现的那些文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却依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更好地应对当今时代的挑战。
此外,这本书还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它通过对故宫文物背后历史故事的挖掘与讲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无疑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硬通货”。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智慧等核心价值观,增进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互鉴与交流。
(作者为六盘水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