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茅 亩
一家博物馆,成了当地招商的“门面”。外地客商来苏州市吴中区考察调研,常常会被带到区里的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逛逛。只要有时间,馆长陈曾路便会亲自上阵讲解——博物馆馆长也是招商服务员。(2025年4月3日《解放日报》)
传统意义上,博物馆的功能是进行文物保存和开展公共教育,这与两百多年前博物馆问世之初的功能几无差别。在文化与旅游常常结合在一起的今天,博物馆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或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但是,一个博物馆成为当地招商的“门面”,还是很鲜见的。苏州这家主打“吴文化”的地方博物馆,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所博物馆,定位是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综合体,在承担展览、教育、宣传、推广、服务等公益性事业之外,着力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赋予博物馆更多价值,探索博物馆发展的多元可能性。通过持续增加在社会上的“曝光度”,着力确立文化品牌。比如,以吴文化为原点,打通人文、生态、历史等多个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音乐、舞蹈、戏剧等不同领域活动都在博物馆交流分享。展陈内容增加展示异地、异域文物,扩大了博物馆的文化气象。“一座博物馆不能只做博物馆的事情”,频频吸引社会各界受众,有效拓展了博物馆的功能边界和发展空间。一座高水平、综合性的博物馆,就成为一个城市展示历史积淀和人文形象的绝佳“窗口”。
苏州市吴中区的吴文化博物馆,之所以常常被作为当地“招待”外地客商的一个重要“会客厅”,主要是因为当地认识到,地方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从一座博物馆中,可以窥知当地政府对文化设施的投入状况和重视程度,感知这个地方的人文气质和特点。一个地方有座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博物馆,客商就可以更好理解其地方文化积淀和城市文化来路,更好体认这个城市,从而增加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博物馆馆长表示,“营商环境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博物馆可以充当‘温度计’,空气的温度是否合适,博物馆能感受到。”斯言甚为精当。
招商引资,可以说是长期以来的一个热词。招商引资的目的是促进外地更多资本、项目、技术集聚在一个新的地方。在招商引资的做法上,当下各地往往紧扣地方产业政策,突出产业链群,甚至发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进行全民招商引资,可谓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这些做法,多是就招商引资而谈招商引资,多只盯着招商引资而不及与其关联之外的条件建设。有效果,但也有一定局限,主要是缺乏对资本和客商的“文化黏性”。
资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因子,是最敏锐的,什么地方最容易让它有投入的环境,有投入的收益,它自然就会流向这个地方,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不用人为地过于用力地去招引它。资本流入的地方,不仅是经济的、市场的,也是文化的、历史的。这个地方的市场秩序要规范、成熟,也要具有相当的文化厚度和历史积淀,整体人文环境适宜投资者以及企业生产者的居住和生活。也即,这个地方不仅要尊重资本,也要尊重携带资本而来的“人”。在此视角上,苏州吴中区和吴文化博物馆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也进行了高效的实践。
吴文化博物馆的发展路径和成效,不仅对于中小博物馆的建设路子很有启示意义,对于城市形象建塑和传播,对于一个地方的招商引资,在理念上、思路上,也都具有积极的新意启发。